商洛市商南探索 “非遗人才 +” 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作者:商洛市商南县政府办 朱月)

3.jpg

  近年来,商洛市商南县深入推进 “商山英才” 计划,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突破口,通过 “挖掘培育 + 平台赋能 + 产业融合” 三位一体的模式,促使非遗人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开辟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道路。

  深挖非遗资源,筑牢人才根基

  商南县聚焦县域非遗保护传承,开展 “非遗人才普查行动”。组织专门工作小组深入镇村,走访老艺人、老匠人,对商南花灯、民歌、锣鼓流水调等 56 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并分类建立动态非遗人才库。目前,全县已有 14 名市级非遗传承人、31 名县级非遗传承人入库,覆盖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同时,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整理民歌唱词曲谱 100 余首、图片视频资料 200 余份,出版《商南花灯与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专著,为非遗传承留下 “活态档案”。

  创新培育机制,激发传承活力

  商南县坚持 “传帮带” 与 “广泛普及” 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手工制作、曲目演唱等专题培训 10 场,培训 500 余人次,培育出一批新生代传承骨干。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村庄,聘请专家授课 46 场,通过 “理论 + 实践” 的方式,带动 1.25 万群众参与,使非遗从 “小众传承” 转变为 “大众认同”。在景区、节庆活动中展演《商南花灯》《花棍舞》等非遗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 20 万人次,通过生动展示有效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

  推动产业融合,释放带动效能

  商南县探索 “非遗 + 文旅 + 电商” 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非遗工坊,集中展示绒绣凳、剪纸、石雕等 20 余种非遗产品,并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依托线上平台推广非遗手工艺品,线下联合景区设立展销专区,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 3000 元以上。此外,还推出 “非遗研学游”“非遗购物节” 等特色活动,出版非遗文化书籍 5000 册,打响 “商南非遗” 品牌。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