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东楼村:“五色”执笔绘就乡村振兴

  (通讯员:周飞)

6.png

  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东楼村位于竹林关镇西南约5公里处,地处银花河畔,丹宁高速和G345穿境而过,这里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风光秀丽。但是,东楼村属于竹林关镇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437户,1633人,辖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共有党员55名,其中女党员13名。耕地面积3100余亩,林地8900亩。建档立卡脱贫户175户655人,其中重点监测户7户20人,一般脱贫户168户635人。目前低保34户75人,五保户5人,其中集中供养3人,分散供养2人。第一书记为中国社科院选派,包扶单位丹凤县人社局,下派工作队员2人。村“四支队伍”成员由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干部共13人组成。

  近年来,东楼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和美乡村建设,立足现有生态底色,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强化基层治理、提升乡村面貌,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群众幸福生活迈上了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把持续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就是要为乡村注入多彩的颜色,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1.jpg

  红色党建领航向

  深入开展“抓党建、强堡垒、促振兴”行动,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引擎”,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乡音党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统筹实施“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驻村优势,协助村党组织落实好制度,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带头深入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传达给村民,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jpg

  绿色生态绘新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东楼村神其沟的大山郁郁葱葱,山脚下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映入眼帘的是肉牛养殖场。

  绿色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山清水秀生态美,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让产业发展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统一发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只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才能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青山依依,碧水潺潺。金秋时节,行走在东楼村的神其沟,仿佛置身于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中。此时秋的画卷徐徐展开,树叶变成金黄、橙红和深红,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山野、村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金黄的玉米挂满院落,野生毛栗子挂满枝头,收获的喜悦映照着朴实的笑脸。

  傍晚,夕阳的余晖为大地洒下一片金黄,山川的轮廓在这柔和的光线中显得更加雄伟。夜幕下,皎洁的月亮悄悄爬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给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欣赏着如画的美景,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净化。

3.jpg

  金色产业鼓腰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只有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才能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乡村富起来。东楼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按照市场化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走好产业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力。

  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乡村的发展活力。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开展土地流转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一是在上级扶贫资金支持下,在社科院结对帮扶下,东楼村肉牛养殖产业悄悄兴起。原东楼村小学旧址摇身一变成了丹凤县盛东凯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100平米的厂房,办公区、养殖区、饲料间、活动场所布置的井井有条。东楼村副主任李合利兼任盛东凯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肉牛养殖场)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2024年继续争取项目资金,完成对盛东凯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扩建,新建圈舍、饲料加工及草料房,不断推进养牛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这个厂房最大可扩至120头肉牛养殖规模,发挥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让群众把致富的“饭碗”端起来,把致富的“腰包”鼓起来,把致富的“精气神”提起来,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24年度脱贫户村集体经济分红人均是130.62元。

  二是鹏达丰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柿子产业园)目前流转土地280亩,用于种植柿子、五味子、连翘等经济作物。总投资300万元,立足土地资源,结合气候特点,引进适宜品种进行种植,通过对柿子树进行科管培育,为当地群众进行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4.jpg

  蓝色治理润心田

  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目标要求,依托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擦亮乡风文明“底色”。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协商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白事简办,抵制低俗婚闹、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提倡厚养薄葬,简化治丧仪式,缩短治丧时间,控制办丧规模,禁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采取进村入户、集中宣讲和微信群推送等方式,结合身边事例宣传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的危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移风易俗的意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不良社会风气,精心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同时,还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将群众认可、影响力广、感染力强的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选出来、推上去。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由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组成夜访团,将每周二晚确定为“平安夜访日”。“平安夜访”坚持既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关注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聚焦信访问题、邻里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随机走访、重点寻访、召开院落会等形式,在一线为群众讲政策、讲道理、讲方法,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切实回应群众关切,有力解决民忧民困。能当场解决的就地答复解决,暂无法解决或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诉求,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针对有实际困难的群众或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由工作人员逐一做好情况登记,如实告知答复或解决期限,落实相关责任人,确保群众所反映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院落会”不仅是宣讲政策、为民解忧的平台,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召开小范围“院落会”,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背对背评理,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变“上访”为“下访”,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让“院落会”成为群众解开心结的“暖心会”。

  “平安夜访”的开展,有效拉近了干群关系,绘就了上下同心护平安、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同心圆”。通过近距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必将共“话”出乡村振兴好声音,绘出干事创业“同心圆”。

5.jpg

  橙色服务暖人心

  继续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是一项重要任务,逐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关心关爱老弱群体,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等各项暖心服务。

  一是耐心听民意。村“四支队伍”通过入户走访,认真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在田间地头拉家常,重点了解其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目前还存在的困难和风险隐患等,针对工作实际,精准施策。二是恒心抓监测。村“四支队伍”认真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排查返贫、致贫风险点,因户施策落实兜底保障、产业就业、以及医疗、教育等帮扶措施,通过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好政策,拉近干群关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热心解难题。村“四支队伍”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日常工作当中,通过关注群众身边细小普通的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解难题促发展。

  四是决心帮实事。村“四支队伍”组织36名包扶干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等重点指标,对一般脱贫户168户635人,重点监测户7户20人进行排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提升帮扶成效。详细了解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吃、穿、住房、饮水、就业、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核政策享受清单,努力把各项工作任务做实做细。

当好答卷人 3.png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东楼村以只争朝夕的闯劲、风雨无阻的韧劲、苦干实干的拼劲,用好“红、绿、金、蓝、橙”五种颜色,聚焦特色产业,共谋绿色发展,厚植为民情怀,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始终把初心书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实在岗位上,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奋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画卷;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绿色生态新东楼。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期待您的关注.jpg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