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汉中市城固农技专家郭克明同志

  (作者:城固县退休干部 叶甲文)

9.png

  又有数月未谋面的老同行郭克明,今天看去,他还是那么精神头十足,已谢顶的面目仍显得睿智,谈笑风生的形象感染着听他侃侃而谈的朋友们。

1.png

  老郭今年已奔古稀,2014年从农技战线退休,由于他在岗时就爱琢磨、善钻研,肚子里面满是农业科技知识,先后在陕西农业杂志上发过19篇有关各类农作物种植。科学管理的论文。在中国农业杂志上发表关于水稻、玉米、乌药、生姜的专题6篇,受过省内外行家的关注、青睐,不断被聘请出去讲学,协助农家作务。退休不久便受聘到许多专项种植片区授课,帮助农民手把手传授技术。近十年足迹踏过陕、甘、宁、青、冀、云、贵、晋、湘、川80多个县(区)。

2.png

  他的七项科研成果,件件都是围着精心作务、科学管护、庄稼丰产、农民增收,他的口头禅是:我之所以这样执着努力,也是有我的做事初衷:农民富了我高兴,农民穷了我悲哀。

42.png

  这七项成功的科研:一是不怕担风险,大胆指导,具体把握,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杂交水稻推广初始阶段,他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排除种种阻碍,在本县小吕家村大面积扦植南优3号杂交稻220亩,比当地原来的常规稻增加亩产700斤,总产增加12.8万斤,受到省上农业部门奖励。二是积极从四川成都引进优良小麦品种9418号,在本县原公西坝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韩发清支持下,规模种植,使小麦平均亩产由500斤提高到1068斤,至今已过40年,安康、汉中各地还在继续推广种植这一良种。三是推行地池育秧,替代温室育秧,即减少了温室控温容易出问题,又减少亩用种量。由温室育秧每亩用种2——2.5斤,减少到1.2斤。四是解决了农民种生姜易得瘟病的问题,多年农民种姜易腐烂,往往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种植姜过程中,各种防病治病的农药施后不能奏效,他通过几年亲自实验、观测、终于摸清生姜在灌水期,只能勤浇浅灌,不能深水淹了老姜,这一成果很快得到验证,解决了生姜腐烂的难题。五、当地玉米品种陈旧,产量提不上去,他通过对当地气候、土地水肥测实、坚实地认为新玉13号玉米最适宜当地种植,并能大幅度扩种,并在南郑种植2万亩获大丰收,群众称他是新玉13号玉米积极推行的领军人物。六、红宝石洋芋产量高,但许多地方种植后产量并不理想,他指导农户把每亩3500窝增加到7000窝,并在肥料使用上加量,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200斤,尿素200斤,照着他说的做了,挖洋芋时农民笑了,亩产达到万斤。七、在汉中,每年的水稻种植比较麻烦,他先期在本县曾肖营,新光、新华等村推广水稻直播。选用米质好的常规水稻黄花粘,亩用种量15斤(麦田)或12斤(闲田、油菜田),都获得理想收益,还大幅度减轻用劳用工。同时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到目前全汉中已推广水稻直播面积12万亩,本县博望办周家坝村98%的面积在搞水稻直播。

  现在甘肃西河县高登村、宁强伍家坝村、本县宝山村、军王村、吕家村都长期聘他为产业发展顾问。

58.png

  在外地讲学,他一丝不苟,用他的话说:不虚荣,要把最实际、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各地的父老乡亲。最近,在甘肃讲学是,人们尝到了郭克明讲授的知识管用、好学。这不,深得人们信赖的他,又为自己为城固退休干部们挣回一面锦旗。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