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贵)
内容摘要
近年来,陕西紫阳县抢抓机遇,紧扣“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实施“五个一批”和“百千万”人才振兴计划。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技能培训等措施创新人才开发推进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和新亮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基层一线人才缺乏,乡村振兴缺乏人才后劲和内生动力。为此,特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紫阳.人才开发.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如何发挥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导作用,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从2021年7月6日至8月8日,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微信)、查阅相关资料、综合文献分析等方式对陕西紫阳县人才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人才开发的基本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止2020年,全县国土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7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3.4万人,常住人口2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27万人,占42.8%;乡村人口16.4万人,占57.2%)。农村劳动力18.28万人,富余劳动力9.1万人。2020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44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5万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476元和10861元。
紫阳,是劳动力资源大县,同时也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县。从上世纪末的八十年代早起步、九十年代快上路、世纪之交迈大步、新时代轻车熟路,历经30年多的变迁和两代人的更替;从“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行劳务输出”、“推进西部开发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返乡人才创业”三大项目的实施,到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及农民工等人才“返乡创业”试点县的创建;从上世纪末紫阳县委第一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的决定》引导农村劳动力“要脱贫、走出门”,到十三五期间县政府连续五年关于《加强人才技能培训的意见》告诉农民朋友“想致富、学技术”。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一定积累资本、有自身创业能力的成功人士,已成为紫阳人才开发的一大宝贵财富。紫阳紧扣“人才强县”实施“五个一批”发展战略,积极鼓励一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引进一批技术(带回一笔资金);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带动一批产业;吸引一大批城乡劳动力就业,造就一方百姓安身立业。引领脱贫致富、接续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紫阳立足县情实际,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实施“百千万”人才振兴计划,培养“百名优秀拔尖人才、千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万名实用技能人才”,全面实施以修脚足疗为重点的五大技能人才免费培训,以人才优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人才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搭建平台,种下梧桐引凤凰
紫阳抢抓脱贫攻坚、陕南移民开发、苏陕扶贫协作交流以及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农民工等人才“返乡创业”试点县的重大机遇,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和“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紧扣“人才强县”实施“五个一批”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紫阳县城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和紫阳蒿坪双星社区农贸市场创业孵化“两个基地”;搭建乡镇(社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为返乡人才创造条件;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到全县20个重点项目挂职锻炼;引进100名领军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织100名民营企业家等专业人才走出去培训学习深造;新聘紫阳发展智库专家顾问20人,引进西安交大等高校科技人才25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精神筑巢引凤。其蒿坪硒谷创业园,红椿、毛坝、向阳等新型社区工厂,高桥“两远”(郑远元修脚社区、李远权社区工厂)以及县城“两园”(万都创业园、电商孵化园)等已吸引一大批返乡人才圆梦创业。先后引进鞋业、服饰、电子和产品加工等40个优质项目,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社区工厂89家入驻紫阳城镇移民安置社区,年产值超过5亿元,带动就业3600余人(贫困户就业2000余人),受益人群超过10000人。工人月平均工资达2800元以上,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茶王”孙洪军、“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康俊钦、“山野猪养殖大王”全国“创业之星”覃沛亮、陕西“自主创业明星”龙伦增、“紫阳十万微商大军”创建者林红梅以及新时代最可爱的商界名人王思兰等500多名基层妇女创业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为紫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创新机制,天高海阔任雁翔
紫阳围绕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企业)间各类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补充机制,开展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人才创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各类有功人才进行重奖。开展“企业技术能手”、医护人员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年”、“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评选等活动,定期召开企业人才工作现场会、举办人才工作巡回展览、摄制人才工作专题片,广泛宣传表彰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先进典型,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基层人才荣誉感。与此同时,为大专以上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遴选紫阳籍大学生到政府机关实习,使其更快地了解紫阳政务和社情民意,开阔视野、锻炼才干,逐渐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为紫阳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三,建档入库,能工巧匠恋本土
紫阳坚持以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即人才的农村乡土实用人才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不断加强农村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实用人才相对分散的特点,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按照科技推广、能工巧匠、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分门别类建立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信息库,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全县17个镇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积极引导组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加强联系和交流,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规范化。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县掌握一门以上种植、养殖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共有12万人,县人才库登记在册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能工巧匠448人,其中传统手工业235人(藤条编织130人),其余工业82人、农业66人、建筑46、服务业19人。涌现出培训百名“绣才”的刺绣培训师曹爱林,独具匠心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紫阳民间工匠石雕艺人黎成生以及“老哈调解室”的哈志刚、“知心姐姐工作室”的陈开兰等能工巧匠、乡土人才和文明乡贤。为紫阳的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授之以渔,技能人才创品牌
紫阳把教育培训作为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列为提高劳动技能、解决城乡就业、加快精准脱贫、接续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的头等大事,把人才技能培训写进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连续五年将《加强人才技能培训的意见》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按照“培训机构+政府推动+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实行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学费免日用品费、补助交通费、稳就业稳收入“三包两免一补两稳”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出“组织、培训、安置、维权”四位一体“一条龙”技能人才培训的创新“紫阳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5000万元,开办修脚足疗、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特色烹饪、职业茶农五大技能免费培训500多个班次,培训学员4万余人;开展以茶产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2.9万人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4000余人次;镇村(社区)基层各类人员业务培训500多人次。特别是培训的3万余紫阳修脚技能人才,带动5万多人从事修脚行业,在外开修脚店8000家,年创经济收入30亿元,他们身怀“脚”技、“脚”踏实地闯天下,成为顾客消费者喜欢的“香饽饽”。从而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滚动辐射效应。支撑起紫阳劳务经济的大半壁江山。成为创业经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以“紫阳修脚”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脱贫“紫阳模式”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入选全球首批百名最佳减贫案例荣登榜首,成为引跑紫阳、带动安康、助推陕西、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就业品牌和技能人才脱贫致富接续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人才开发创新的亮点
一,从“凤还巢”到“创业潮”。紫阳县已有3500余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500多家,因此带动5万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从“候鸟”变成了“归雁”,在家乡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养殖业及自主创业。如电商王子“互联网石榴销售大王”李申军、自主创业的火锅大王王自维、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不平凡村主任吴凡、投入2亿元开发建设焕古凤茗田园的朱贤军等成为返乡创业创新人才的佼佼者和领头雁。紫阳被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民工等人才返乡创业试点县。这是继紫阳获得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后引领城乡劳动力由“打工潮”向“创业潮”,从有序有效流动转移到返乡创业创新的重大历史性转折。
二,工厂办在家门口、解决就业“三留守”。近年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创业:紫阳红椿镇盘龙村福建莆田钜源鞋业董事长唐毕刚在家乡红椿移民安置社区办起了钜服鞋厂,投资1.2亿元,年产成品鞋面120万双,开工即安置300多搬迁移民就业。紫阳高桥镇李远权放弃年薪百万元的煤窑老板不做,先后注册5000万元成立了紫阳开源富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高桥裴坝村建起了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移民安置社区、玉米深加工车间,并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六种方式带动高桥10村420户1637个乡亲们就地就近就业从而走上精准脱贫快速致富的发展道路。特别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的上线、上市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2万户贫困人口8万余人。占地2000平方米、投入554万元的蒿坪硒谷工业园的双星社区农贸市场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一次性提供200余就业岗位覆盖人群达4000多社区居民。红椿钜服鞋厂质量总监赵华艳说:我以前在广州皮鞋厂干了15年,月工资8千到万元,但最令我牵挂的就是家里两个娃娃和四个老人。现在不用为此发愁了,在自己家门口干老本行,工资每月可拿到4000多元,上班能挣钱,下班有个家,既照顾了老人和娃娃又感受到回家时其乐融融的亲情温暖。
三,“紫阳修脚”成为悄然兴起的新兴产业。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修脚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这个初中都没有读满,14岁就外出打工的山里娃,凭手中一把修脚刀从事修脚养生行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修(绣)出绚丽人生,一举成为“80后修脚创业第一刀”、“全国诚信企业家”、修脚养生行业的领军人物及业界精英,拥有遍布全国各地8000多家修脚连锁店的董事长,其员工超过40000多人,属下17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并脱贫致富。郑远元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所在的高桥镇铁佛村农民人均年纯收超过2.6万元,全村提前三年脱贫。而今在铁佛村从事修脚行业的:凭着一把小刀子、挣回大票子、找个好妻子、开着新车子、住上洋房子、过起红红火火的小日子,“六子齐动”成为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铁佛现象”和全国修脚致富奔小康第一村。
四,实现三个转变。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紫阳适应新常态,引导劳动力与用工市场进行无缝衔接、有效对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对贫困劳动力授之以渔、扶贫扶志,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和含金量。送出技能,带回资金和新观念,从而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三个”根本性转变,使贫困劳动力跳出贫困圈、迈进康庄道、踏上振兴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财富奇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五,从“洗脚”进城到“洗头”还乡。紫阳县原联合乡外出打工多年的陈帮强、王清润、易代福哥仨自筹资金在该乡发起川陕鄂豫四省首届农民工篮球运动会。紫阳县四大班子领导齐聚一堂,为该乡首届农民工篮球运动会呐喊助威。这是紫阳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凭着“秦巴小伙”诚实守信、勤劳吃苦的精神闯天下,艰苦创业,又把外面的资金、技术特别是新思想、新观念带回紫阳,救灾民,抗非典、战疫情,帮助失学儿童,为乡亲们修“小康路”、搭“致富桥”,兴主导产业、建农贸市场,发展家乡的教育、体育,兴办公益事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洗脚”进城到“洗头”还乡,成为改变山区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和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紫阳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人民日报》予以报道。这是紫阳建国以来破天荒首次以正面报道并以业余通讯员单独署名方式上人民日报实现零的突破。
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紫阳的人才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紫阳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和两代人的更替。第一代农民工在上世纪末外出就业,凭体力挣钱,只能说是勉勉强强养家糊口,随着东南沿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新换代,一方面使外部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闹“民工荒”、“技工人才荒”,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劳动力失业返乡,无用武之地,这一代农民工曾经为“中国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今大都在家与老伴(或儿媳)和第三代组成“386199部队”成为乡村家务农活的顶梁柱。2020年紫阳农民人均10861元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国城镇可支配收入43834原的四分之一,为全国农民工人均年50000元收入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在外面务工创业一年就可以挣回在农村五年的收入。特别是对于新时代年轻人,外面城市的居住条件、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娱乐、自身发展等比农村更具诱惑力,尤其是刚刚脱贫的乡村根本没法与之相比。作为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青壮年),他们是当年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家里三代人的掌上明珠,这些年轻人大部分通过入伍、上学、应聘或自己创业等渠道选择离乡、离县、离开本土到外地创业发展。留在农村家里的基本是胡子多、头发多、牙齿少的老人、妇女、儿童“两多一少三留守”人员,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三农”发展缺乏有文化、有技术、有头脑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乡村振兴缺乏人才后劲和内生动力。
二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专业技术人员90%分布在教育、卫生部门,而从事规划、工程、文化、旅游、农业、林业、茶业技术的人才数量较少,新兴特色产业人才匮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县城事业单位人才比较集中,基层乡镇站所等单位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无法满足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县人才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专业人才3362人,只占全县总人口33.4.万人的1%;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学科技术带头人为零;有突出贡献、特殊技能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全县设置正高级岗位58个,目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仅有3人;作为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县,除已经退休的几个老专家以外,全县具有高级职称的茶业专家目前为零;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因发展机会受限、社会资源不足等因素,导致专精深人才流失。尤其是教育、卫生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省级教学能手60%流向外地,近三年,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外地的卫生系统年轻业务骨干达236人。
三是刚刚脱贫摘帽的乡村虽然从公路、用电、住房等固定的硬件设施方面按标准通过验收,而贫困家庭从技能、就业、收入、医疗等动态的软件方面,还存在着相对不稳定。特别是从表格上、数字上脱贫的贫困户有的像“赶集”一样被“生拉硬拽”出贫困圈子,担仍然在贫困圈的边缘线上摇摆不定,不管是从智力、技能还是自身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处在极度脆弱的弱势状态,他们是最容易返贫的重点,迫切需要相应的人才引导;搬进新居的贫困户虽然住进洋房子生存上有了安全保障,但家里光光堂堂、空空如也,集中的安置点不能发展鸡鸭兔猪等农副业,脱贫户缺少必要的日常生活开销来源,需要主导产业人才和能人大户专业人才带动;通过验收的村级卫生室条件极为简漏,最多只能看个伤风感冒咳嗽,一遇重大疾病、重大事件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本不能应对,需要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脱贫前发展的农村主导特色产业才刚刚起步,从种、产、加、销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系列大量细致的工作,销售市场需要相应的人才拓展拓宽。
四是对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尚缺乏相应的组织指导,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因政策和历史原因造成身体上的残疾和生活上的贫困直接影响才能技能的充分发挥。向阳镇社区的曹爱林曾经免费为社会培训100多名残疾青年,对紫阳民间刺绣手工业发展、残疾人的培训就业以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省市县主流媒体相继予以报道。而今年过半百、双下肢全残的她坐在轮椅上还要承担一家三个残疾人的生活。特别是老母亲和双下肢残疾的丈夫相继去世后,她坐在轮椅上还要照顾残疾的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对民间乡土人才原创工艺品的保护,曾经荣获全国第三届奥林匹克书画艺术展金奖、中华大世纪风云人物、联合国技术促进会授于“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紫阳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紫阳民间工匠石雕艺人黎成生历时6年倾其家产和全部精力,精雕细刻创作出大型浮雕六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紫阳的无价之宝。中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委员会在紫阳县发现这个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奇迹,但是奇迹的创造者、年逾花甲的黎成生先生却因完成浮雕艺术作品倾家荡产,拿不出2500元手续费而与入选吉尼斯纪录擦肩而过。据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该手工艺品《清明上河图》而今已流入外地民间不知去向,从而造成紫阳民间手工艺品宝贵财富的重大流失,倍感痛惜!
人才开发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如何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并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和“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开发对乡村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创新即人才的人才观,以人才优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构筑乡村振兴人才新高地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整合组织、人社、财政、扶贫(乡村振兴)、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已有资源,齐抓共管、形成联动机制;制定并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够国家和本地出台的与人才开发相关的扶持政策,通过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等为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涉及各类人才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人才开发中涌现出的先进优秀人才,通过他们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引领各类人才创新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和广泛的社会环境。
第二,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新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机会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实干中发挥所长、成就自我;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助农业项目和产业,激励农民和相关人才获得更多收入;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人才,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薪资、考评制度和晋升机制以及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医疗保障、开展文娱项目活动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并进;改善乡村居住条件,提高相关人才的工作干劲和满意度,使各类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让人才在一线得到锻炼,能力在基层进一步提升,本领在工作中充分地体现,作用在本职岗位得到更好地发挥。为各类人才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从而真正让各类人才长住长留,为紫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形成各种机制,围绕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开展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完善不同单位(企业)间各类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补充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人才超市”转变。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和交流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壮大党政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基层自治,提高农村治理水平;壮大文化教育型人才队伍,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壮大经济型人才队伍,盘活各类资金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以优惠的政策、真诚的感情、美好的事业、丰厚的待遇留住各类人才。充分调动他们扎根基层长期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第四,建立人才体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以县人才中心为主体,镇(乡)人才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人才专员为基础,民营机构为补充,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网络的人才开发服务体系。按照科技推广、能工巧匠、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分门别类建立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信息库,动态管理,及时吸收补充各方面涌现出来的新型人才,将年轻、有素质的乡土人才优先选拔、充实到相应干部队伍中,保证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和年轻化,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组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加强联系和交流,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规范化。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茶叶加工采摘技术、蔬菜种植、山林经济、渔业养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强化人才素质,把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劳动技能、创业创新和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乡村人才开发新格局。深入实施农业知识培训、科技入户项目,组织农业专家下乡进行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合人社“劳动就业”、教育“人人培训”、扶贫“阳光工程”、农业“雨露计划”四大培训资源,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特点和人才需求,分门别类开展对大学生的科技创业、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下岗失业人员的自强创业,妇女的巾帼创业、新生力量的青年创业培训;开展在职公务员网络培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乡(镇)社区(村组)干部业务知识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和新招录人员、安置复原退伍军人的上岗前培训。形成政府主导、人社部门主抓、人才技能主管、各类培训机构主办,政企联合、部门配合、县镇村紧密结合、齐抓共管的人才技能培训创新模式。从而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振兴一方的滚动辐射效应。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附:参考文献
[1]杨志贵.(a)从“洗脚”进城到“洗头”还乡[n].人民日报,2004-6-8(15);
(b)紫阳县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就业调查[J].《中国乡村发现》2016,9(5):143-149;
[2]聂发智.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z].紫阳发布.2021-3-15。
[3]紫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紫阳县人民政府网2021-3-24。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