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朱军旭 刘洁)
为深入了解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积极谋划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改革创新,服务转型发展、助推追赶超越,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2022年7月底至9月初,采取在各类招聘会发放调查问卷、分组到企业实地调研和分析实名制登记系统数据的方式,开展了2022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活动。
一、回铜登记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学历和性别结构。截止2022年9月7日,我市登记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270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9名,硕士研究生119名,本科生1605名,高职(专科)生973名。共有男生1118名,占毕业生总数的41%;女生1588名,占59%。男女生比为1:1.42。
2022年回铜登记高校毕业生学历和性别结构统计表
(二)专业分布情况
1、博士毕业生。回铜登记博士毕业生9名,涉及9个专业。分别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物理、有机化学、环境科学、化学、市政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各1名。
2、硕士毕业生。回铜登记硕士毕业生119名,涉及97个专业。分别为:会计5名、电子与通信工程4名;化学工程、新闻与传播各3名;材料工程、传播学、光学、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航空工程、化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物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水利工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教育(语文)各2名。其余专业均为1名。
2022年我市登记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人数排名前4位专业
排名前4位专业分布
3、本科毕业生。回铜登记本科毕业生1605名,涉及231个专业,分别为:汉语言文学92名、学前教育87名、会计学86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4名、财务管理66名、护理学63名、英语62名、法学41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6名、电子信息工程31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7名、小学教育24名、旅游管理23名、临床医学21名、通信工程21名、软件工程21名、网络与新媒体20名、数学与应用数学20名、名力资源管理19名、审计学19名、国际经济与贸易17名、电子商务16名、工程造价15名、物流管理15名、市场营销15名、汉语国际教育14名、工程管理14名、工商管理13名、金融学12名、新闻学11名、化学11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1名、历史学10名、美术学10名、视觉传达涉及10名、物联网管理10名、中药学10名、自动化10名;其余专业均为10名以下。
2022年我市登记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排名前10位专业
排名前10位专业分布
二、回铜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截止2022年9月7日,我市登记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2706名,实现就业1378名,占50.92%。
(一)离校时就业情况。截止2022年9月7日,我市登记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离校时已就业633名,离校时未就业2045名,出国、升学、入伍28名,离校时未就业通过帮扶实现就业的717名。
2022年回铜登记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情况
(二)就业去向。截止2022年9月7日,我市登记的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有就业意愿的有2162名,占79.90%;自愿暂时不就业544名,占20.10%。有就业意愿的2162名毕业生中,应征入伍、部队就业的20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项目、社区岗位就业的168名;国有企业就业的154名;非国有企业就业的508名;个体经营机构就业的195名;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的101名;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的340名;已升学、出国的43名;职业培训和自主创业的34名;正在求职的599名。
2022年回铜登记有就业意愿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随机问卷调查的200名2022届高校毕业生情况。
1、求职意向。选择去国有企业求职的123名,占61.5%;行政事业单位的82名,占41%;私企等非国有企业的44名,占22%;其他的46名,占23%。
2、就业首选地。首选在省会城市就业的85名,占42.5%;省内其他城市的65名,占32.5%;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24名,占12%;中西部大中城市的26名,占13%。
就业首选地占比图
3、计划回铜就业。计划回铜就业的116名,占58%;计划不回铜就业的84名,占42%。
4、影响回铜就业的原因。因为没有适合专业岗位的86名,占43%;觉得待遇比较低的57名,占28.5%;认为就业、创业等环境会限制个人未来发展的41名,占20.5%;感觉配套优惠政策少的16名,占8%。
影响回铜就业因素
5、求职中最困扰的问题。缺少实践经验88名,占44%;薪资待遇低46名,占23%;适合的岗位少35名,占17.5%;就业信息少31名,占15.5%。
6、解决就业问题有效途径。通过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登记、推荐、查询的115名,参加各类招聘会的102名,浏览人才网站的111名,这三项解决途径均占比50%及以上;依靠父母、朋友、亲戚等关系推荐的32名,占16%。
7、需要学校或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需要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服务的177名,占88.5%;组织各类招聘会的144名,占72%;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指导的106名,占53%;指导学校进行科学职业规划的76名,占38%。
(四)实地调研100家企业招聘的基本情况。实地调研企业100家,其中:国有企业22家,占22%;民营企业71家,占71%,其他类企业7家,占7%。
1、企业招聘人员渠道。通过应聘者自荐或他人推荐的70家,占70%; 广告招聘的40家,占40%;人才招聘会或网络招聘的30家,占30%。
2、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员工时的性别倾向。倾向男性的50家,占50%;无倾向的50家,占50%。
3、企业需求专业排名。需求专业最多的是数字媒体技术;其次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第三是电子信息类;第四是财会类。
4、企业最关心应聘者的五项条件。依次是:工作经验、专业方向、社会实践或实习经历、面试时的第一印象和毕业院校的实力与名气。
三、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选择在体制内就业人数多。主要是因为疫情和短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民营机构能够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量相对不足。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相对稳定,薪资上升空间较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是因为疫情和短期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困扰增加,大家觉得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是更重要的。在稳定性这个特定维度上,体制内的工作跟其他工作相比显然有突出优势。
(二)慢就业、缓就业等自愿暂时不就业人数多。从统计数据看,自愿暂时不就业人群占到了今年回铜登记毕业生的20.1%。主要原因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将主要就业目标定位在考公、考编及国企等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上;部分高校毕业生遇到一些就业困难后择业信心不足,缺乏积极的就业态度,陷入恶性循环。
(三)部分占比高的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我市高校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两名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而我市企业需求排名前四的专业中,没有这两个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自由配置,没有合适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会更多地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倾斜。
(四)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毕业生求职中最困扰的问题是缺少实践经验,占44%,企业最关心应聘者的就是工作经验、社会实践或实习经历,一求一缺,应聘成功率必然不高。高校一些专业课程与实践相脱节,专业课程的教授大多侧重于理论,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干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心,侧面影响了应届生就业的成功率。
四、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一是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采取有效方式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协调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配合有关部门设立“城乡社区专项计划”“村医专项计划”等相关项目,鼓励各区县结合实际扩大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同时,持续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增强科研助理岗位吸引力。二是优化招考安排和办法。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工作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给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留出充足的求职时间。发挥国有企业稳就业示范作用,并配合国有企业尽早完成招录工作。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县级事业单位招聘硕士以上高校毕业生,以及招聘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可以采取面试、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全市事业单位招考未达到报名人数比例的岗位,采取直接面试、考察的办法录取。
(二)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广泛开展就业宣传、职业指导系列活动。把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贯穿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全过程,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一是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高校和政府人才、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率、择业方向等内容,客观分析就业优势和所面临的形势,通过举办各类专题、座谈、宣讲活动,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针对高校毕业生最关心的热门问题深入讲解,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打破“一职定终身”的保守观念,抓住机遇,先就业、再择业,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理性创业,在脚踏实地中磨练意志,提升自身能力。二是强化就业见习实践和技能培训。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加大见习基地建设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支持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按规定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动员社会各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三是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在各类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不得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加强诚信和安全教育,引导毕业生诚信求职,树立遵纪守法意识,防范招聘欺诈等。
(三)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一是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服务。适时发布专业设置和生源信息,积极开展网络招聘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线上远程面试、网上签约,促进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提高招聘成功率。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用足用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指导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场地优惠和专业化孵化服务,指导创业团队争取各类创业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四是支持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组织开发一些面向市场的培训项目,开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落实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措施。一是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类政策,加强铜川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服务,通过推送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信息,吸引高校毕业生回铜来铜就业创业。二是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扩大就业项目规模,提高各类就业资金补贴的金额、范围、时限。例如: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鼓励就业见习单位在见习期为高校毕业生缴纳社保等。三是健全青年就业服务机制。强化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失业管理服务责任,允许到本地就业创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毕业生及失业青年进行求职登记、失业登记,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按规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四是健全完善多方联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使用提供科学化的建议与制度化的扶持。
(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一是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明确职能、健全机制、优化服务”要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为核心,以信息服务网络为依托,提高服务质量,扩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着力破除人力资源流动障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流程、措施等。三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四是积极探索实施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发项目,引导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亟须领域流动,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