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恒卫)
每当尝到表弟从镇安西口程家川捎来浓香可口的岭沟米时,仿佛有股诱人的“年味”扑鼻而来,那些源远流长的年节习俗顿时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我的家乡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是个有着两百年历史的民族小镇。那里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西口回族镇的程家川有稻田、有水牛、有鸭子、有虾、有鱼,素有山中“小江南”之称,境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捷、生意兴隆。全镇有近两万人,口音很杂,南腔北调都有,汉族的民俗风情却大体相同。
每年农历腊月是小镇上最忙的一段日子。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办年货、掸尘、扫除、特别是家庭主妇更是忙得脚不沾灰;腌包菜、晒咸货、蒸年糕、杀年猪、宰牛羊、做米糖、炸丸子……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油香味。随着大年渐渐临近,还要将里里外外洗刷干净,为的是干干净净过大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便形成第一个高潮。这一天通常要进行“祭灶”活动,一般是年夜前在灶间点烛烧香,供麦芽糖、“马草料”和黄豆三样,家主默念着“灶神爷请上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称之为“送灶”。春节的一系列喜庆活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转眼就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按当地风俗,人们将年三十视为全家大团圆共庆共乐的好日子,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这天清晨,店铺大都早早开门,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鞭炮香烛摆满街道边,连同写的春联一并出售;琳琅满目的商摊挤满街市,各种各样的年货令人眼花缭乱;办年货的人来往匆匆,直到晌午时分行人渐少,店家陆续休市关门,商贩们也整理收摊,兴冲冲地回家过年。在外地求职、谋生的游子,一般都要赶到家,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便在外没挣到钱,只要平平安安,能和父母妻儿团圆,也都欢天喜地。
除夕,可以说是“年”的高潮,人最忙,味最浓,孩子们最兴奋。这一天,缸里的水要挑得满满的,荤素菜备得齐齐的,灶边的干柴垒得高高的,圆子、蛋饭做的多多的,娃儿们的新衣服叠得平整整的,压岁钱一份一份包得好好的……诸事准备停当。按传统,家家户户在吃年夜饭前贴好红彤彤的春联。这一天,很多人家还要贴“福”字,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一定要贴。用大红纸写上(或剪出)“福”字倒贴于房内、窗户、大门(双扇门则贴两边),有的还将“福、禄、寿”、“招财进宝”“开门大吉”等内容连缀书写,寓意多福、多寿、多财、多富贵。贴小红联也是不少人家的做法,在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书写一些吉祥的话,祈望来年人畜兴旺、大吉大利。祭神拜祖则是多数人家烧香跪拜、虔诚尽心的一件庄重的事。要向灶间、门外、路口、水井、河边等处焚香祭拜,恭迎地迎请“灶神”、“门神”、“土地爷”、“河神”一起前来过年,以示不忘先祖和祈求神灵保佑之意。
此时,小镇上响起了接二连三的爆竹声,街上已无行人,家里却是谈笑风生,夜空中充溢着特有的“年味”,家家户户大人小孩等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父母将不谙世事的孩子首先安排好,并一再叮嘱;“过年要讲吉利话,别说破嘴话”。如碗里菜吃光了,要说“吃发了”;如不小心将碗盏摔碎了,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吃年饭,也是小孩子所盼望的,因为可以同大人坐在一起,享受一年中全家聚齐,菜肴丰盛,气氛热烈的“大会餐”。共品佳肴、共祝美好、辞旧迎新、其乐融融。
“年夜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道菜:一是全鲤鱼,端上来通常是只看不动筷子,象征“年年有鱼(余)”;另有一盘是由十样素菜切成丝拌成的凉菜,称做“什锦菜”,寓意是“和气生财”。再配上安乐菜。大子圆,寄托“十全富贵”、”四季平安”、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
吃罢年饭,晚辈要向长辈辞岁,说长辈健康、长寿、快乐。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最活跃,因为长辈语重心长地祝他(她)们健康成长、早成栋梁,并当场派发“压岁钱”;也有的等孩子熟睡后,将“压岁钱”和方片糕放在他们次日起床后将穿的新衣、新鞋内,祝晚辈“步步登高(糕)、前程似锦”。
经过一阵热热闹闹之后,小镇又慢慢安静下来,可爱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笑容进入梦乡,剩下家里主事人在明亮的灯光下“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通常是点烧焚香、三揖“门神”,然后在火盆里加上炭,边嗑瓜子边聊天。子时正中(零点)一过,小镇迅速在鞭炮声中醒来。一些希望赶上“好运”的人家,为了赢得“头彩”,便“嗵——叭”放起来了“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鸡鸣即起,家主点燃香烛,再次祭拜“神灵”和“先祖”接着向“门神”三拜,燃放一通炮竹后,喜迎“开门红”。这时,街上又开始热闹起来,穿红着绿的少男少女穿梭般地到亲戚和邻居家互相拜年,也有的大人领着儿女三五成群地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幸福。拜年,作为春节的一项重要交往活动,从初一到初三、初四形成高潮,甚至延续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虽是年的尾声却将过年的气氛推向极致。这一天,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张灯结彩吃元宵。入夜镇子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玩龙灯、踩高跷、行旱船,锣鼓花灯,热闹非凡,把“年味”尽情地释放出来,小镇刹时成了万人空巷的欢乐海洋……
小镇的年节习俗在时代的演进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真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小镇告别了贫困,从温饱迈向了小康。人们的观念变了,生活变了,风俗习惯也变了。许多陈规陋俗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文明、健康、和谐的新风。电视和电脑、手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机短信问候、网上聊天、视频拜年,已不新鲜,年三十家家户户围坐一起看“春晚”,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浓浓的“年味”增添了不少时尚内容。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