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那些生活碎片

  (作者:辛恒卫)

13.png

  在乡村,一些事物和场景正在一点点消逝,正在渐渐成为历史,珍藏在乡村的记忆里。

  挑水

  一担木水桶晃动着,里面是或清或浊的水。这是镇安乡村四十年前人畜饮水的写照,一年四季,挑水的男子或女子,在崎岖不平的村道上,肩挑两只木水桶艰难的挪动,这是最常见的情景。

  家乡的人们把担水不叫担水,叫做挑水。山里的乡村,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有的居住在河川,有的住在半坡山腰间,还有的居住在沟底或山梁上,因此,这人居住到哪里,哪里也有水源,哪里就有水,也就是人住多高,水就有多高。吃水的地方是因人居住的地方而定。川道人家在河里挑水,半坡或山梁上的人在山间沟溪饮水。

  挑水用的扁担,俗名儿水担,家家都有。我祖父用过的酸桃树扁担,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了,到至今我仍当文物一样珍藏在老家的土屋里。水桶是木水桶,经水长年浸泡过,份量有些沉。挑水的人,时常起身很早,一般在天刚亮时就挑着水桶往河边或山溪边走去,路上往往就会碰到同样早起挑水的村里人。挑水是上坡下地干农活的前奏,挑完了水,挑水的人还要上地劳作的。挑水从天未亮之前一直持续到大清早,跳水的人才渐渐少了。那条从村子通往河边或山溪间的崎岖小路上,时常被水淋得湿漉漉的。

  遇上暴雨频发的夏天就有些麻烦,那些河边或山溪间时不时便会被洪水浸没,吃水就成了问题。要是连续几天下雨,好多乡亲只有盛屋檐水,待略略净化后饮用,这种无奈之举,一直延续到天晴后。待到天晴洪水退后,在河边或山间小溪附近又重新找一处地方,挖一个水井,全村人饮用。

  挑来的水一般只供全家人做饭、烧开水用,还有少量的,用来给牲口拌祠料。这些水,很少用于洗衣服。村里人洗衣服,一般是在有太阳的日子,把衣服装在盆里或用背笼背到河边去洗,这时候的河边时常总会遇到许多洗衣服的村妇,她们边洗衣服边说说笑笑的,很是热闹。

  如今,家家户户门前有了自来水,用水的时候,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水便流出来了。

8.png

  背粪

  阴历二月初,春暖花开是村里人挑粪最鼎盛的月份。

  化肥极其缺乏,一季的庄家,肥料全是农家肥。那些人畜粪便是上等的肥料。那时候,收成的好坏就看粪肥的多少,谁家的厕所粪装的满,道场上能积攒上一大堆的土粪,就预示着谁家的收成会更好。因此家家户户对积肥都很重视。有些农户还有人背上背笼到处走动着拾人畜粪便积肥的。

  粪是人畜的粪便,人入厕所的粪便叫大粪,牲畜圈里的粪便叫小粪。厕所里的粪便挑水搅稀用时用尿桶挑到地里,牲畜圈里的粪便,人们定期从外面背来泥土垫上,一般每当牲畜圈里潮湿有稀泥时,就背十几背笼干土垫在圈里,这样,一来能多积肥,二来能让牲口生活在干燥的圈舍里健康成长。一般农家在古历的冬腊间出完牲口圈里的粪土,堆在农家道场上晒干敲碎,再攒起来堆成小山似的包,之后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播种洋芋种玉米时,再把它一点一点地背到田地里。

  背粪最好是在阴冷的日子,沉沉的粪背笼压在背上,背上三五回,背上便汗涔涔的了。一个装满粪土的背笼压在背上,谁也不会说重,谁也不会嫌臭。大集体的年月,生产队往地里施的肥料,就时将一家一户的粪肥用固定大小的背笼量过,根据数量的多少记工分,工分多的人家分粮食就多,工分少的以后粮食就相对少一些。量过数量的粪肥,家家户户能上工的人,就都来一起往指定的山地里背,一条长长的背粪队伍走一程歇一会儿,向山地缓缓地移动,情景甚为壮观。若能遇上能说会道的人,一路上说着笑话逗趣儿,背粪的途中就更加热闹了,在欢声笑声中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

  土地承包到户后,各家背各家的,人也就少了,往往是一家几个人一起背。要是碰上别家背猪的人,就会相互问背了多少回。背得少一些的,第二天就会起身更早一些,以图多背几回。当然,也有极个别居住在川道,承包的土地在公路边上,就用架子车、牛车往地里拉粪,比起居住在山坡上条件差的人背粪省力多了。

  现在,村里人化肥的施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农家肥积攒得也比以往少多了,村子里有了农用车,有了直通田地的农用公路,运肥的时候,只需要把粪装上车,然后拉到田地里就行了,很省事儿的。

75.png

  背柴

  和背粪同样沉重,同样郑重其事摆上家务日程,大多在冬天才进行的活计就是背柴。

  镇安山高坡陡,背柴的地点一般都选在高山密林地带。冬天的农活相对少点,除了冬翻地、砌坎修农田之外,就是背柴了。背柴的人头一天晚上磨快了斧头镰刀,第二天起身很早,到天亮的时候,已经走到半山腰了,或者走得更远一些。天亮了,村子里静悄悄的,一问,才知道早就出门了。

  到了树林里,可以找干柴,也可以背才砍下来的树枝,全看你力气的大小。力气大的可以多背些,力气小的可以少背些。进了树林子,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柴。到树林子砍柴的时间并不多,一个来小时捡的柴就足够背了。多的是走路的过程。沉甸甸的柴捆压在背上,一走就得好几个小时。到了中午时分,背柴的人前前后后,陆续都回到了村子。

  在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去山上树林里背柴。到了腊月,靠近年关的时候,许多人家门前,摞起来的柴堆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看着足够烧一年的柴垛儿,主人家的心里都暖烘烘的。只是,背柴的人最先背树枝,树枝背完后,一些人开始砍树杆,原先树林茂密的大山越来越变得稀稀疏疏,有的山头都光秃秃的了。

  现在,乡村都退耕还林了,好多农户都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或者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炊具,很少再有人进林背柴。大山又穿起了绿装,各个山头看起来渐渐又郁郁葱葱的了。



期待您的关注.png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