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三深”颂育論

  (作者:廖世勤)

21.png

  手捧《周育論消息选》《周育論通讯选》,细阅“二选”,篇篇页页,选得精当,字里行间,精雕细刻,深思熟虑,仔细品读,获益匪浅。沉甸甸的“两册两选”,书重1150克,书厚近两市寸。从书的重度和厚度,反映衬射出作者的思维深厚、写技深厚、工作深厚、为人深厚,真乃深厚之作。正如全国著名新闻大家梁衡和哲学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尚勤二位题词所说,“忧心为政,真情为文”、“深山折射大世界,短文彰显真精神”。题词贴近实际,赞同敬佩。再仔细阅读“二选”,以书明志,以书映人,看出作者的“高产高效高质”、“深入深刻深思”,敬岗守业,尽职尽责,完全彻底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这里不妨让我细细道来。

  高产  《周育論消息选》《周育論通讯选》是他1990年8月至2002年12 月,在石泉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仅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的3300多篇文章100多万字的一部分。令人惊叹赞佩。13年间,平均每年在媒体上登出250多篇文章。1994年,他还创造了一年在中央及省地(市)媒体发稿443篇的全国纪录,并填补了石泉县在《人民日报》发稿的空白!我也是一个从事新闻通讯工作40来年的人,在我的阅历中,周育論是一位写作高手、高产能人,动笔之速、出手之快,来的麻利。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安康地区通讯人员10县中,周育論先生是一位出手快、勤写作的佼佼者,是写作评比中的冠军、能人、专业户,给他头上佩带这些桂冠是理应应得受之无愧当之合适的!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退休前我到石泉采访,他曾称呼我“廖老师”,听后我简直是羞愧难当面红耳赤,我的年岁虽比他大头鬓白,但在这位高手面前我是个学生,起码我俩是师兄师弟相称才合适呢!

  高效   高产的目的是要有高效益高收成。透过洋洋洒洒近70万字的消息通讯,一字一笔、一篇一页,字里行间及时地深刻地有力地纪录着推动着促进着鼓舞着石泉城乡改革开放发展深化,颂扬着18万石泉秦巴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辛勤劳作。消息通讯高扬时代精神,坚持正面引导的主旋律。作者站的高看的远,满腔热情地颂改革、促开放、除穷根、求发展、传民声、呼文明,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两个文明建设唱赞歌,弄文磨墨笔不停,鼓与呼、呐与喊,助推经济发展上台阶。无论是对县域经济的探讨,对绿色发展的思考、旅游业的创新,或对城乡一次再次创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义务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治病救人的报道,都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歌颂洋溢时代进步气息,纪录着各级领导班子各行各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迹,起到了发挥着鼓舞推动的重大作用,这种能量效益是不可小看的,可以说石泉每前进一步都有作者的助推辛勤写作的汗水。这样说,亦不夸张不过分。回想64年前,也就是1948年4月2日,伟人毛泽东在《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新闻宣传的巨大力量,发挥着“组织、鼓舞、激励、推动、批判”的作用,功不可没,不可小视小看。而人们往往只注意看到物质生产如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比例数字,而受到鼓舞赞扬(是对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包括媒体宣传)却认识不够。须知,物质可以改变精神,精神也可改变物质。精神变物质往往不容易看到,但却可以体会体验感受到。周育論以方格纸为阵地、以笔为武器,是石泉向贫困宣战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记录人见证人,是石泉前进步伐中的擎旗手、排兵头,是党委政府发出动员信号的令箭手、传令兵,是吹起军号的吹鼓手,是敲响向贫困宣战奔小康的擂鼓手,这就是他的宣传报道消息通讯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取得的成绩。

  高质  通读“二选”,篇篇新颖,字字玑珠,闪光耀眼,堪称佳作,质量之上乘,文字之清新,功夫之深厚,令人赞叹。没有装腔作势贴标签,没有泛泛而论的庸俗,没有人云亦云的随大流。有的是关注民生的厚爱,散发泥土味的清香,绿山秀水的美景,朴素勤劳的山民。少了媚气俗气脂粉气,多的是天然绿色原生态,情理交融为亮点,浓墨重彩讴歌真善美,饱含着父老乡亲的朋友情、同志情、干群情,情中有义,情中有理,以情动人,真实感人,耐人寻味,让读者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奋起。消息通讯似火把,照亮读者征程;是指南,指引奋起的目标;是航灯,指引读者顺利前行。消息和通讯,是新闻报道各种体裁中常用的品种,但又是十分难于写得生动感人的。作者突破这个瓶颈,捕捉新闻通讯中一条又一条活鱼,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质量上乘的佳作。字里行间显出水平,浓墨重彩笔下生花。这里是有客观事实为佐证的:石泉县的报道首次登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和新华社《瞭望》杂志,能登上这些全国的大报大刊大雅之堂,站住一席版面,填补了石泉县宣传报道上一个又一个空白,是功不可没的。在这期间,作者个人受到上级各类表彰53项次,连续10年受到陕西日报表彰,连续9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公务员。1994年开始主管的工作集体受到上级表彰30多项次。新闻通讯宣传走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一个又一个光环显示作者作品上乘质量优胜。

22.png

  高产高效高质的根基是扎在深入、深刻、深思之上的。这里再说说作者深入、深刻、深思的功夫。

  深入  作者来自基层,参加工作后又多年在基层银桥、曾溪、长安坝、柳城中学任教,有着基层工作经验。调石泉县委通讯组工作后,采访写作常在基层,消息通讯主题主人在基层,反映报道的事迹在基层。塑造讴歌的人物多是一线的普通工人、农民、教师、职员。有拳拳公仆心的基层干部,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有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农村教师、营业员、税务员、医生、护士等。写的是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的敬业。10多年的通讯写作,走遍了石泉山山水水,汉江两岸,川道浅山和深山。用手在写,用脚在量,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片消息通讯,作者是善“走基层”的先行者,“走转改”的过来人,经常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基层是写作源泉,在基层总结经验,在基层发现典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下深海,岂可擒龙。”正因为作者的深入采访,深入调研,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血有肉鲜活可口的佳作。

  深刻  作品的深刻反映在采访深刻,写作深刻。纵观篇篇消息通讯,不是平凡之作,不是应景之作,不是凑合之作,不是模仿之作。有新意、有见地、有指导、有参改、有借鉴。写的是石泉的事,外地读者却可以借鉴参考学习,这样的篇幅是很多的。这里仅仅就报道石泉发展蚕桑事业来说就是十分深刻有力的。消息通讯中涉及石泉蚕桑事业围绕发展蚕桑事业就有10多篇报道。如池河区人均产茧居西北之首,石泉县靠科技发展“两高一优”蚕桑业、石泉县蚕桑产业建设稳步推进、石泉重振蚕桑主导产业雄风、石泉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石泉县运用新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化发展、石泉谱写蚕桑新篇章纪实等。这些报道是系统的、连续的、重点的,作者紧紧抓住石泉发展蚕桑产业这个优势、这个拳头、这个致富重点项目,不惜笔墨,不停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推动的重要作用,为大力发展石泉蚕桑事业鸣锣开道击鼓助力。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石泉兴桑养蚕缫丝已成气候规模,兴桑面积已达6万亩,发种量5万张、年均产茧110万公斤,全县蚕农累计收入2500万元,人均收入200元,基本形成了“制种、养蚕、育苗、服务、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成为全市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蚕桑发展的重点县。这是石泉县全力干部群众的努力,其中也有作者付出的心血汗水。

  深思  深入深刻离不开深思,深思是深入深刻的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深思方能深入深刻。作者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用脑的写作高手。由于从事专业写作,消息通讯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党的步调一致,甚至先走一步创新出新,这就是新闻写作的灵魂敏感。敏感来自深思,作者的脑子没有闲,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捉摸。思想锐敏方能了解发现好的新闻线索,随时掌握新闻线索,方能源源不断地写出有价值的消息通讯。作者工作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废寝忘食的深思和写作。有一次,生病住院,他了解到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居然离开病房带病去采访写作。还有一次过节日,一家人正在宴席欢庆,他想到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放下碗筷,去实地现场采访,一气呵成投稿,见报后被评为优秀稿件。深思是他写作的动力。采访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优而写,有目的而写,写出的稿件自然是有生命力的看,见报采用率高的,有效劳动的,这就是高产高效高质的动力。作者就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会思考常用脑的聪明人。

28.png

  2012年6月25日于安康

  (作者系安康日报社原副社长)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