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照亮了小山村

  (作者:辛恒卫)

  在岁月的长河里,照亮家乡小山村的不是灯光,而是一路灯火。从点燃小山村的灯火到点亮小山村的灯光,几千年的漫长等待后,我们刚好赶上。

  世界纵然很大,但只有一个地方,是我们出生时的小山村,灯光里的家乡。

  我们不知道是用什么最先点亮了我们的家乡小山村。在祖辈语言讲述的时光岁月里,我们知道小山村是桐油灯点亮的,是麻油灯点亮的,是柒油灯点亮的,是松香油灯点亮的。那些远去的灯火时代,我们有些人经历过,也有人只听说过,但我是有些用油灯照明的方式听说过,有些自己就用过。

  让我最亲密、最熟悉的照明是20世纪60年代末小山村照明用的煤油灯。

  那时用的煤油灯是父亲亲手制作的,在一个墨水瓶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再用薄铁皮卷一个筒,筒中装着棉花捻成的灯芯,一盏煤油灯制作就完成了。后来,家里有了点钱,开始从供销社购买回工厂制作出来的煤油灯。有铁做的灯盏,灯盏里竖着用棉花制成的灯芯,旁边横着铁丝扭成的旋钮,带动灯芯里面的小齿轮调节灯芯的长短,进而调节屋里的灯光。灯盏上配有玻璃罩,可以遮风挡雨。

  我家兄弟多,又都是读书的年纪,是“费油”的大户,公社供销社供应给家里的煤油总是不够用。于是,我们吃晚饭时就改用柒油灯(用柒树籽压成的油,既能食用,又能用来照明)。油灯也会开花,油灯开花时,光线就会突然暗下来,母亲就用针挑灯芯。母亲挑着灯花,我们唱着童谣,那是幸福的童年时光。

  小山村也有好一点的灯火,比如马灯。但拥有马灯的家庭并不多,一般是一个生产队也只有那么两三盏。我家曾经有一盏马灯,其实就是升级版的罩子灯,只是玻璃罩子更大,灯芯更粗,灯火更明亮,关键是能提着走。有的乡村还有汽灯,但是身价昂贵,使用时得请专门的技术人员。汽灯高挂,灯光明亮晶莹,如同白昼。公社演戏、生产队分粮,或是家境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我们才能看到一次点亮的汽灯。

  后来,小山村的灯火发生了变化,我不知道别的乡村关于电灯的记忆,我们安岭村第一次看到电灯,是1979年10月,家乡西口龙头山小型水电站建成了,当电网线牵到小山村里,拉进家里,电工把所有线路装好,合上电闸的那一刻,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那是小山村里前所未有的亮堂。大人们在欢笑,小孩子们叽叽喳喳跑到各家各院看灯,村里家家户户都让电灯亮到了深夜。

  也巧,在小山村通上电的第二天,镇上的电影队来到了我们村。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生产队打麦场上竖起了两根竹竿,竹竿上挂着一方白布,一根竹竿上还挂着一个黑匣子。一阵轰鸣声之后,放映机扁担上那颗亮晶晶的玻璃唰一下亮起来,打麦场上一片惊叫。灯光亲抚着每一个人的肌肤,温暖着每一个人的笑容。

  那部电影叫《黑三角》。放映结束了,打麦场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走。

  一颗叫“电”的灯火种子从此在小山村里种下。把小山村点亮了起来,成为人们最渴盼的事情。

  小山村走入电灯时代。大家买来打米机、面粉机、脱粒机、粉碎机,让这小水电站一下子叫苦起来。由于小型水电站发电量小,电动机一响,家家的电灯就一闪一闪的,成为“南瓜花”,后来电站干脆改成隔天供电。

  从小山村灯火到小山村灯光的彻底飞跃,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那一年。我老家的电站并入国家电网,小山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到全国的大电网中。离开小山村多年,我没有亲历那史无前例的工程,但是我知道,我所在的城市和60多公里外的乡下小山村,沐浴着同样的“电之光”。打开电灯,打开电视,我会和乡亲们感受到一样的光明和温暖。

  前不久回到老家小山村,村里利用200多亩下湿地建成的鱼塘、荷塘、虾池,种稻谷形成的自然风光,打造成了乡村旅游度假区。乡亲们开办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观赏山中“小江南”的美景,品尝农家乐的美食。乡亲们耕耘着庄稼地,经营农家乐,大家的心里格外亮堂。

  灯亮啦,水亮啦,山亮啦,心亮啦……小山村灯火时代彻底告别,迎来的是前景无比灿烂的美丽新农村。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刊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