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麦收时

  作者:赵双朝

1.jpg

  周末,到周边路过发现,小麦已经开始泛黄,布谷鸟“咕咕咕咕”的鸣叫着,不停地提醒着人们该割麦了。漫步于金色的原野,眼前的麦浪与远处的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了我儿时的麦收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夏收是农村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繁忙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晒得人无处躲藏。干农活太累太辛苦,一天忙下来,累的人直不起腰。只有经历过夏收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那时,农村中小学都有夏忙假,大概一周时间,让孩子们回家帮助大人收麦子。父亲在割麦前夜就磨好了镰刀,第二天全家人早早起来,简单早餐后,趁着天气凉爽,拉上架子车,拿着镰刀,拎着水壶、背着咸菜馒头来到地头,便开始割麦了。父亲、母亲、姐姐、哥哥一字型摊开,弯下腰身,右手握镰,左手拢麦,一镰一镰收割,放成一堆一堆的,我和弟弟负责把割倒的麦子捆扎成捆,五六个麦捆一堆竖立在麦地中间,放眼看去,像兵马俑武士一样甚是壮观。母亲是干农活的能手,割麦不仅快,而且麦茬低,总是第一个割完到地头,母亲是我们家割麦的“领头雁”。

  夏季的天气多变,最怕碰上下雨天,因此每片割完后,一般在当天就把麦捆从地里用架子车拉回家,堆积在晒场上,等待碾打。摊场的时候,先把一捆一捆的麦秆均匀铺摊在麦场上,大概半个小时翻一次,到下午两三点基本晒干后,就开始套上或马或牛或骡子拉上碌碡一圈一圈地碾轧。随着翻场、起场、扬场、晒麦和归仓等一系列艰辛而复杂的工序,让人感到粮食真的是来之不易。

2.jpg

  如今,麦收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镰割肩扛车拉,广袤的田野里,联合收割机纵横驰骋,为农民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夏收时间,仅需三两天就可全部收割完毕。小麦的收割、脱粒都由机械完成,然后直接送到面粉厂,兑换成面粉存放在那里,随吃随取。相比过去轻松了许多。

  机收过的麦田,马上就要进行机耕。机播过后,雨水及时的话,不几天从土里就冒出了绿茵茵的玉米新苗,大地从绿到黄,预示着又一个新的季节的开始。

  如今,麦收实现了机械化,架子车、镰刀、木杈、铁杈、碌碡、木掀等夏忙农具早已成为了弃物,夏收也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忆。

  风吹麦浪,丰收在望。家乡的麦收,很远又很近,苦涩又淳朴,它是挥之不去的情怀,更是抹不去的乡愁,它永远在我心中珍藏。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刊网.png

下一篇:看戏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