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广播情

  (通讯员:辛恒卫)

1.png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初,秦岭深处的镇安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看不到图书报纸,没有收音机和电视,家家户户的窗外都挂着一个有线广播匣子,由县广播站一天三次播送新闻,人们要知道天下大事,都来源于这个广播匣子,听广播成了人们一天生活中唯一的文化生活。

  那时候的广播匣子,样子非常简单,有的人家装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木盒子里,木盒子中间抠一个圆圆的窟窿,用布蒙着,或者刻上一个五角星图案,上面涂上红漆,红红的五角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有的就是一个喇叭挂在屋外的墙上。一个巷子扯一根电线,如串糖葫芦一样把各家各户的广播匣子串在一起,然后通到大队部,大队部通过电线杆连到公社广播站,公社广播站再与县广播站相连。

  广播匣子的喇叭分动圈喇叭和舌簧喇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农村的广播喇叭,用的是陶瓷压电低盒喇叭,结构很简单。广播信号利用供电线路传输,喇叭线的一端接零线,另一端接地。

  广播匣子早、中、晚播放三次,广播开始的音乐播放《东方红》,结束曲播放《国际歌》。广播的内容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国家大事、地方新闻、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生产知识和春种秋收等等。县广播站早晚还自办有半个小时的本县新闻节目,主要内容有表扬各地的好人好事、报告各地生产进度、播发通知,以及播放农民喜欢听的秦腔、眉户剧等,最后播送当地气象站的天气预报。

  说起听广播,那时还闹了些有趣的笑话呢。山里不识字的人多,又不知道原理的老人就奇怪了:那么小的个木头匣匣,里头咋能装得下那么大的个人呢?而且还不止一个。因为他们分明听到里头说话唱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生产队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我们小孩子不知道她究竟姓啥,她所在的家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奶奶。她一字不识,一辈子连县城里都没去过,可偏偏爱听广播。广播一响,尤其是唱歌的时候,她会停下手中的活,凝神静气地听上一阵子,还说自己家里要是有唱歌儿唱得好听的姑娘,就是不干活,定定养着都愿意,只要天天给她唱歌就行。有一天广播停下了,王奶奶盯着匣匣看了很久,像发问又像自言自语地说:“广播匣匣里头那个说话的人咋没有了”?

  有个跳皮的小伙就哄她:“人家下班了,回去吃饭去了”。

  王奶奶又问:“我没有看见人出来呀?”

  小伙指着电线回答:“人家顺着那铁丝走了”。

  王奶奶由衷地感叹:“啥啊,咋那么能。那么细的个铁丝,就能走过去!”

  大家就哄笑一阵。

  王奶奶感觉不到小伙子是在愚弄她。

  有一天,王奶奶听广播,说:“那个匣匣神得很,唱东方红,东面子就红了;唱太阳升,太阳就出来了。”后来直到王奶奶去世了,她也没有弄明白广播匣匣里说话唱歌的人究竟是怎么走的。

  我同广播匣子一直有种不解之缘。上学的时候它是我的起床定时钟—早上广播匣子一响,我就起床穿衣服,准时上学。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给县广播站写稿子,通过广播匣子就能知道我写的稿子用了没有。

  给县广播站写稿,都是些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和消息,一篇稿子,也就三两百字,最长的也不到一千字。写稿子容易,投稿子难。那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也不畅,虽然我在大队里经常与邮递员打交道,但是邮递员也不是每天都来,邮寄稿件很不容易。一篇稿子写好,装在信封里,贴上一张8分钱的邮票,要等邮递员来了才能邮出,最快也要三天才能播出。很多时候因为邮递时间太长了,稿子失去了时效性,而不能被播出。有时候为了一篇重要稿子,我就干脆骑着自行车亲自送往离家50多公里的县广播站。

  正因为如此,每篇稿子发出后,我都在度日如年地盼望着稿子能够播出来,每天一到广播的时候,我便静静地等候在广播匣子跟前听节目,听有没有自己的稿子。村里的人们只要听到我写的稿子,就会你传他,他传你,很快便在村里传开,直到传给我。

  一年后,我写的稿子上稿率达到一半以上。当时广播站的编辑是胡晋生老师,播音员是石明老师,他经常给我们这些通讯员辅导怎样写稿子,还面对面地给我们改稿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

  县广播站用稿有稿费,一篇稿子按质量从两毛到一元钱不等,稿费是通过邮局邮寄用稿通知单的形式寄给作者,等攒得多了,就一块拿到广播站领取稿费。

2.png

  几年后,镇安县广播电视局成立,镇安县广播站也改成为镇安人民广播电台。这时候收音机普及了,但是广播匣子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镇安广播电台节目也通过广播匣子传送往家家户户。

  1991年5月,镇安县广播电视局给通讯员统一颁发了“通讯员证”,我是首批通讯员,通讯员证编号为005号。正式成为镇安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后,我更加努力学习和写作,多次被评为镇安县优秀通讯员。其间,在各位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给报刊和省级广播电台投稿。30多年来,我不仅在省市广播电台播出稿件,而且先后在《陕西日报》、《新疆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人口报》、《工人日报》、《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西北民兵》、《当代陕西》、《金秋》等38家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散文稿件3810多篇,有24篇稿件获得征文奖。

  如今,镇安的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电视节目五彩缤纷,人们的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时代。而小小的广播匣子,见证了镇安广播电视发展的飞跃进程,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辉煌的成就。


您好!请给予《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继续支持!特此感谢!!.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