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家林)
周育论健硕俊朗的身材,棱角分明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大气而端庄;他阳光开朗,其作为独具个性,他的成长历程蕴含了不少人生密码和哲理。对周育论进行研究,了解其人生的丰富内容,掌握“知识要点”,悟出做人之道、处事之道、成功之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辛勤耕耘
他知道人应该具有激情、谦虚、执著品质。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为热情的胜利。有了热情、热爱,就会创造奇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周育论写石泉的新闻作品,犹如鹤立鸡群,是何等勤奋、何等高效,是“拼命三郎”!
其实,他搞新闻算是“半路出家”,之前他先后在石泉县银桥、曾溪、长安坝、柳城四所中学任教。1982年8月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离县城35公里的石泉银桥中学教书。由于持续的大连阴雨,银桥中学教学楼垮塌,在此教书40多天。11月,调整到曾溪中学任教,除教学外,还与另一名教师轮流管理学校伙食,买粮买菜,有时晚上赶到21公里的县城,第二天一早买菜回学校。1983年安康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安康师专取消秋季进修班,当年把安排他进修改为到长安坝中学教书、协助总务工作。期间,负责修建了教室和教职工宿办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职工的宿办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989年9月,他到柳城中学教书一年,所带初中毕业班政治课,升高中统考全县第一,升中专统考全县第一。而该校历史上最好的初中升高中政治统考成绩,只是全县第四名,为此获得学校860元奖励。
每处工作,脚踏实地,成绩显著,得到上级重视。1990年8月县委宣传部选调他去从事文书工作。这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在有的人看来是打水、扫地、擦灰、送文件。初去的时候,正遇宣传部办哲学培训班,每班100余人,哲学班前后持续43天,他每天早早上班打开水,每手提两壶,从一楼沿梯送到县委五楼会议室。
他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报刊发行中的新人新事写成3篇新闻稿,分别送给县广播站和寄给《安康日报》,结果都被采用。邮局领导对他说:“小周啊,感谢你宣传报刊发行工作,这两天报刊发行大幅度上升啦。”这话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宣传舆论竟有如此重大的作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爱上了新闻写作,甚至达到了痴迷状态。仅1990年下半年,周育论业余时间采写的稿件在地级以上媒体发表67篇。而当时,县委通讯组专职干部的任务是:每人1年上《安康日报》36篇。
1992年3月他调整到县委通讯组,成为一名专职通讯干事。他一面坚持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一面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他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任何休息时间,他天天都在采访,时时都在写稿,连除夕和大年初一他都在爬格子,达到了忘我的境地。1992年10月,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妻子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住院期间,望着一滴一滴的液体,心里老觉得空荡荡的,病情稍有好转就在院里转来转去,听到别人说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他脑子里就过滤一下,琢磨是不是新闻线索。当他听到一个人闲聊一位农村姑娘被请到商洛传授养蚕技术时,忘了自己是住院的病人,马上骑自行车到城郊古堰乡采访。回来后大夫批评他“不要命了”,他报之一笑。住院20多天,他采写稿件10余篇,都被省地报刊采用。
1994年初,周育论主持县委通讯组工作。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写稿,他带领全县200多名通讯员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果实,在地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596件。他个人当年就在中、省、地媒体发表稿件443篇,创造了全国纪录。12月,他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发展农村经济研讨会,与会一位的山东某市领导鼓动他交流:“现在在我们那儿,如果一年能发表四百多篇稿件,就能挣二十七、八万块钱。”他不为所动,压根儿就不去那么想。
他善于控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用行动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居全省前列。他在乡镇、县直部门系统、国有大企业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建立通讯组;创办的《石泉通讯》,受到新华社《暸望之友》的高度评价。他的成绩显赫业界,中省市媒体纷纷采访研究他的“成功秘诀”。
1990年8月至2002年12月,周育论在石泉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个人累计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300多件(165万字),填补了石泉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瞭望》等全国重大报刊上稿的空白;个人受到上级各类表彰53次(1998年8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3次在全省宣传系统介绍经验,连续10年受到陕西日报社表彰,连续9年被县委考评为优秀公务员,主管的工作集体累计受到上级表彰30多次。
“争当第一”。一腔燃烧的激情和毫不吝惜付出的汗水及心血,浇筑了周育论的成功之路。在任何岗位上,他都会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甘平庸。”
2002年12月至2006年9月,周育论任旬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安康市对各县区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3年名列榜首,连续3年被旬阳县委、县政府综合考评为先进单位,宣传部集体共获得省、市、县各种荣誉20余次。先后7次在中省市介绍工作经验。
他在旬阳当副县长期间,举行了全县首次农民运动会;旬阳县政府与安康市体育局首次联合承办了全省地市冬泳比赛;创造性地开展全民健身踏春行活动。这些活动都大获成功,旬阳县群众体育工作受到中省市表彰。召开了好多年没有召开的全县科技工作大会,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科教兴县蔚然成风,科技工作受到中省市表彰。公安工作不断夯实,基层警务室建设不断加强,冬季“严打”扎实有效。司法行政、普法宣传深入扎实。
他曾作为全国唯一县级代表,于2003年11月21日参加人民日报社和国家环保总局主办“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作题为《青山绿水铺就小康路》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并因此结识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当县委、县政府决定2006年11月2日在旬阳搞一次汉江(旬阳)生态论坛(人民日报社与旬阳县委、县政府联合成功主办)后,他把《人民日报》的部主任、组长一级一级“缠住”,硬是把梁衡请到旬阳。梁衡在论坛发言时说:“我们人民日报社和县一级搞论坛,到现在还是第一次,以后恐怕也不会有,搞不好也就是空前绝后!”
在安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岗位上,周育论分管的业务工作创造性地开展,连年受到省厅表彰表扬。同时服从大局,承担的安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如“双创”、安康城区周边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防汛、招商引资、支教等各项全市重点难点和中心工作,名列前茅,个人受到嘉奖,单位也连年受到表彰奖励并介绍先进经验。
研究周育论的成长历程,你不能不受到砥砺,受到鞭策。
教学相长
无论是学生时代、教学期间、还是从事行政工作,他始终谦虚谨慎、与老师交流与学生互动与同事沟通,在真诚理解与学习交流中提升自己,在悟透、钻研中丰富自己。
为了丰富自己知识结构,1987年9月至1989年6月他参加了陕西教育学院安康师资班脱产学习。1989年,因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被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为了提升写作水平,当一篇又一篇新闻作品见诸报端,有的一字未改,有的变了模样。感觉到自己的文章被编辑改动了,他就认认真真地“照”一遍“镜子”,找出底稿,仔细琢磨:编辑同志为什么要删掉这一句?为什么要增补这一处?为什么要改动这个字?为什么要用这个标点符号?……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越琢磨,心里越亮堂。
为了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买来《新闻报道形式大全》《标题的艺术》《短新闻选萃》《新闻采写实例300则》《记者素质与成名》《全国地市好新闻》《新闻知识》等书刊,刻苦钻研,不断“充电”。报社记者来了,他再忙也要陪伴一路学习采访技巧和写作知识。发现好文章、好资料,就妥善收集起来,加以研究和利用。
在石泉县委宣传部的前四年,周育论共在市级以上报刊发稿1200多件,被人们称为“高产记者”、“高产通讯员”。许多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淡淡一笑说:“写新闻就是寻找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要寻找这个结合部,就要吃透‘两头’——上面、下面。既要学习、熟悉科学理论和时事政治,又要深入生活,做到腿勤、手勤、脑勤,培养‘新闻鼻’和‘新闻眼’”。周育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连街上贴的广告、通知、启事,也成了他的信息源。
他主要采用定向观察、随机观察两种。
定向观察是对事先确定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1993年,石泉的广大农民走出深山到大都市打工挣钱,他瞅准了这个信息定向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他写成《石泉县劳务输出配套服务》的消息,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采用。石泉的新闻上了《人民日报》,连陕西日报社的主要领导知道后,也大为惊叹。
随机观察是留心各式各样的人与事,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一次下乡,他发现过去经济困难的农民张长命住上了楼房,穿上了西服。打听方知张长命贩运香菇成了大款,而类似的农民全县还很多。他及时采写《闯商海的勇士》,生动地记述了3位农民贩运香菇的事。此文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北信息报》采用,又被《农民日报》等好几家报刊全文转载。当过多年宣传处长、时为《西北信息报》老编辑的曹风权还特别来信说:“很高兴地编发了你的通讯稿——《闯商海的勇士》。故事短小,文字流畅……文笔很潇洒、很美……”
他时常带着笔和小本子,随时将新闻素材记录下来,有价值的东西马上就写,宁肯不吃饭、不休息,也要争取稿件以最快最快的速度、最短最短的时间邮寄出去。那时,省上在石泉设有邮政运输局,每天都有专车往来。冬季冰雪天,邮政车辆从西安出发,翻越秦岭,经常深夜才能到达石泉,他就在深夜去县邮政局邮件分发室,把当天写的稿件邮寄出去,日复一日,他与工作人员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要想多发稿,就得有几招。周育论还注重文章标题的制作,注重新闻角度的选择,根据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发稿,克服“炒冷饭”。稿件的高采用率、高中奖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育论在新闻报道上“高产、优质、高效”,被业内人士称为“周育论现象”。《瞭望之友》《新闻知识》《现代人事》《机关党的工作》《西北信息报》等十几家报刊纷纷载文介绍他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他成了新闻界、宣传系统学习的榜样,成了陕西省乃至全国新闻界的名人。
一个梦想,不落到行动中,怎能真正去触摸?周育论深谙此理,并以坚实的脚步走到了县委宣传部领导岗位,及至主持部门工作。新闻作品自然发表得少了,但理论文章又频频出现于报刊,还公开出版了《管见集》一书。再后来,他担任了县级领导,仍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他的大作。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1.9万字的《前沿的思索》,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42万字的《周育论作品选》,基本就是他在担任县级领导期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的汇集。这两书都是梁衡作序。
他个人出版有《管见集》《前沿的思索》《我是人民一块砖》《周育論作品选》等专著7部,策划主编《农村经济谱新篇》《安康市技工学校志》《思考与探索》《永恒的瞬间》《楷模》等书籍近30种。
可以看出,周育论既是一个实践健将,一个理论高手,还是一个在行与思、说与写之间纵横捭阖、游走自如的领导者。从时间保证上来讲,从实践体验上来看,前沿为他作学问创造了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有心人,在勤于做事的同时勤于思考,善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善于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原陕西省委宣传部原部长、陕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时为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尹维祖是他的知音、老师和朋友。这位睿智的长者,十几年前给了周育论这个优秀通讯员一些鼓励和指点。尹老退休多年,周育论辗转多部门任职,每年春节,他都要给尹老发一条短信表示祝愿,偶尔趁出差之便送一点地方土特产。一次,尹老因事到石泉,给他打了电话,他立即从安康赶到石泉看望,送去一床蚕丝被。尹老非常感动。
实践出真知。
以文化人
工作是一个包含诸多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词语。周育论热衷于慈善事业,其社会兼职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人大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炎黄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荣获“陕西省第四届三秦善星”、“陕西省国学艺术奖”等上级各类表彰110余项次。
长期从事教育和宣传文化领域工作,使他深谙“以文化人”。因此,无论在石泉县委通讯组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正科级宣传员,旬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安康市劳动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人社局(公务员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市技工学校校长(正县级)、主持校党委工作的副书记,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县级)(2019年4月后公务员管理职责划归市委组织部,2016年10月后市技工学校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一级调研员,二级巡视员等职,他都勤奋为文,左手著书立论,右手文化扶贫,充分发挥自己宣传、新闻、文化界朋友多的优势,同时广泛搜集图书,集中起来捐献给需要图书的基层单位。
石泉县图书馆负责人在与他聊天时,一边称赞他为繁荣该县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一边叹息刚开放的图书馆藏书量少、报刊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周育论立刻认识到书刊对他们的重要性,于是他把自己收藏打包的书籍全部拆散,除了留下自己必用的资料书外,一次性向该县图书馆捐书255册,价值5000余元。到旬阳赴任后,他又挤时间搜集书籍,除了自己家的,又走访了十几家同事、朋友的书房,整理出适于读者借阅的各类书籍714册。2008年夏季,开始了第三次援助行动。办法还是老三件:从自己家中拿一批,到市场上去买一批,向亲朋好友搜集一批,发扬他在宣传文化领域惯用的“三个一点”精神,捐赠图书期刊1522册!
这既是一份家乡情义,更是一种文化情节。因而,回报家乡的最好方式,是尽自己的努力来参与、支持文化建设。
在支持帮助县图书馆的同时,他把目光盯向基层,创建村级图书室。石泉县银龙乡是周育论的家乡,丝银坝村是他的老家。在回家探亲时,找到村支书协商:“你出房,我出书,咱们创建一个图书室!”他又采用“三个一点”的办法,迅速组织图书319册,专程送到村部。县委组织部将其作为“党员活动室”示范点,及时支持了党建读物和电教设备。
石泉县城关镇新堰村,是他岳父的居住地。他携夫人拜年时,与村上干部研究专用房问题,又采用“三个一点”的办法,很快组织图书1175册、视听读物103套230盘;又和妻子一道出资6300元,订制铁质书柜10个。这批价值31333元的图书和物品送到新堰村,他又找到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帮助村上申请了一个“农家书屋”项目。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领导将其作为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建设的示范单位。
石泉县银龙小学,是他的母校,那里不仅流传着他品学兼优的众多故事,还有他协建的图书室。2009年2月,他连续捐赠图书460种529册,声像资料103套230盘,铁质书柜10个,价值18466元。周育论进入了安康市慈善协会2009年度“金州慈善榜”捐款入榜名单,成为本市入榜的15名个人之一和唯一的公务员。
石泉县滨江新城幼儿园,他精心选择,首批捐书43套,价值2711元。
汉滨区江北办事处东站社区建设图书室,他首批捐书339册,价值7566元……
他还为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捐书316种405套、声像资料7种7套。他还买了一个专用的铁质书柜。
他创建了安康地域文化资料室和安康市技工学校文化活动室,并自费购置,四处搜集,2011年3月10日至2012年8月25日,共为学校捐书1172种2195册,捐赠爱国主义教育片50种(套)303张,两项价值共计53225元。
作为一种精神行善、文化扶贫行为,买书、找书和捐书,已成了他20多年来的一种习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起,先后为大中专学校、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城镇社区等图书馆(室)和农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厂矿企业职工阅览室捐书4万余册,价值120万余元。
从2013年秋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研习书法,10年间,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安康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总工会、市文旅广电局等各级主办的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入展80多次;为群众义写书法作品2000余幅;连续5年每年为干部群众义写春联上千幅,义写“福”字上千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吧,多读周育论捐赠的本。
传承家风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周育论这个“剧本”,不是他父母的续集,不是他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他朋友的外篇。
……他出生在一个困难家庭,因母亲劳累过度,他为早产儿,上小学时放学了就帮家里打猪草、砍柴火、打疙瘩、到田地捡粮食充饥,星期天还要参加集体劳动为家里挣工分。从一天劳动挣2分工开始,在田地里干。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养成了尊敬老人、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
他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父亲周发镐,生于1935年5月6日,2012年6月17日去世。宁陕、石泉、汉阴三县合一时任区公所通讯员,后在县百货公司工作18年,又入县法院任书记员、审判员4年,担任过人民公社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柳城区委组织干部至1995年退休。父亲一生爱岗敬业,平易近人,赡老扶幼,和睦邻里。母亲唐昌清,1937年8月21日出生,养育照顾4个儿女,又要务农,还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哥哥周育权,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村民。嫂子崔荣彩,同村村民。哥嫂共育有2儿1女:长子周熙浩,石泉县第二自来水厂;大儿媳邹井格,村民。次子周瑞,陕西鑫宁实业有限公司;二儿媳姚海燕,石泉县养老经办中心。女儿,周冬梅,石泉县财政局股长。大妹子周育芬,汉中市城固县城关镇舒家营村村民;妹夫舒松娃,同村村民。小妹子周育仙(早逝)。
他的小家庭也很美满。妻子周玲,1966年1月21日出生,大专学历。1987年7月陕西省卫生学校公卫专业毕业后分配直石泉县防疫站工作,2004年5月调至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历任流病科副科长、科长、艾滋病科科长、疾控中心副主任至今。在1998至2010年期间,安康市外出务工卖血而感染艾滋病发病人数增多,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产生严重歧视现象,她主动与艾滋病人接触,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多方争取社会的支持,2013年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
儿子周家宇,大学本科学历,安康市电视转播台工作;儿媳 陆璐,研究生学历,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副科长。孙子周炜桐上幼儿园。
他的人生体会: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干啥爱啥、爱啥钻啥,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长规划不如短计划,确定目标,夯实措施,限定时间,跟踪督查。以身作则,一抓到底,直到成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从意识强。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甘落后、奋力拼搏、敢为人先、誓创一流。
……
(作者系新华社《瞭望之友》原主编、退休高级编辑、记者)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