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建立四项机制,筑牢全面依法治县基础

  (作者:杨俊)

14.png

  近年来,镇安县建立学法、普法、决策、治理四项机制,筑牢依法治县建设的思想基础、服务基础、保障基础、群众基础,全力推动法治镇安高质量发展。

答卷2.png

  建立全民学法机制,筑牢依法治县的思想基础

  镇安县狠抓学法、用法工作落实,建立“学法、考法、讲法、述法、用法”五位一体学法机制,凝聚全面依法治县强大合力,筑牢依法治县的思想根基。

  以会促学增意识。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镇安县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带头学法示范,各镇(街道)、县级各单位坚持会前学法,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共产党章程》等法律法规作为必学课题,增强干部法律意识。

  以考促学树理念。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抓手,充分利用“秦风网”、“法宣在线”等线上网络平台,和县镇党校线下培训,认真组织全县干部、有能力党员参与党纪法规和法律知识考试,定期对参学不合格与考试不及格通报批评,限期补学补考,树立党员干部自觉学法的理念。

  以讲促学提能力。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抓手,推行科级领导、村支部书记每年组织一次群众会集中宣讲法律责任制,政法各单位及各执法单位每年两次巡回各村及中小学校、企业开展法律宣讲活动,以此提升宣讲者和受教者的法律运用能力。

  以述促学明职责。以《镇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点评法治工作办法》为抓手,坚持每年召开两次点评法治工作会议,推行科级领导、村支部书记、站办所单位负责人会前书面述法、会中现场述法,党委书记、镇长年终向县委述法工作制度;通过述法、点评等形式达到互学、互促、互改的效果,进一步明确各级单位负责人的主体责任。

  以用促学强实效。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抓手,同时结合行业工作要求,按照缺什么学什么,用什么补什么进行专业学习,推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通过有奖知识竞赛、车载喇叭宣传、群众会议宣讲、以案释法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学习《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增强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首先寻找法律解决途径。

27.png

  建立全民普法机制,筑牢依法治县的服务基础

  用实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指尖普法、车辆普法、会议普法、阵地普法、上门普法”五位一体的全民普法机制,真正让群众对法律入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激发全面依法治县整体活力,筑牢依法治县的服务基础。

  指尖普法入手。整合县、镇、村、组、片五级(层)干部力量,开通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号、微博账号,工作人员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应用软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的法律法规编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不间断地向微信、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引导全县手机用户运用新媒体在指尖上学法。

  车辆普法入眼。配置专用车辆、组织各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宣传“八五”普法、平安建设等内容,在走村入户中不断宣传、播放法律知识;引导全县广大群众在出行中学法。

  会议普法入耳。利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落实县镇驻村干部、村组干部普法宣传责任,全县100余各县级机关、15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及1055个组,常年在干部会议、群众会议、院落会议、乡音课堂上向村民宣讲《民法典》《防洪法》《森林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等法律知识,让群众在工作、生活中随时能听到法律的声音,引导广大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阵地普法入脑。在搬迁安置点、街道、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通过建立法治广场、法治书屋、法治教育基地及红领巾法学院等阵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织执法单位每年多次深入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开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宣讲活动,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法治宣传册、开展有奖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模拟法庭等措施,让全县中小学生在学习中学法,广大群众在生活中学法,不断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上门普法入心。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对辖区内97名社区矫正对象和638名刑满释放人员采取政策引导、心理疏导、帮扶就业、解决困难等“关心”行动,引导他们发扬正能量,步入正常生活。对1207起矛盾纠纷采取用心说法、用情释法、用行动尊法等“暖心”措施,破解其矛盾的症结,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学到法律知识。对3800余名留守老人、3100余名留守儿童等孤独群体采取送法上门、帮扶困难、了解心事等“交心”措施,鼓励老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安度晚年,引导儿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把法治观念植入民心。

高标准 推动高质量发展.png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筑牢依法治县的制度基础

  采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政府工作规则、行政复议及应诉工作规程合民意;推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顺民心;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护民权;用好法律顾问保民利;解决好群众诉求得民心等举措,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筑牢依法治县的制度基础。

  重大决策合民意。按照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暂行条例》规定,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党委政府工作规则、行政复议及应诉工作规程;结合实际制定了《镇安县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镇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镇安县行政复议及应诉工作规程》,下发到全县各执法单位执行落实,增强了文件落实的约束力。通过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评估等重大行政决策运行,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意愿。

  政务公开顺民心。全面落实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大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依法审批、限时公开。增强权力运行、资金使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广大群众对政府行为的公信力。在政务服务网公示行政许可268项,行政处罚839项。年均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法律援助300余件。

  三项制度护民权。认真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在行政执法中运用司法手段充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每年定期开展2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单位的执法行为,有效保护当事人在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增强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的凝聚力。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1080人次,744名行政执法人员取得了执法证。

  用好顾问保民利。不断完善政府法律顾问聘用制度,落实镇安县“一村一法律顾问”选聘办法,严格政府法律顾问选聘程序,加强法律顾问的监管,积极发挥法律顾问在政府合同、重大行政决策、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切实保障广大民众的权利,助推依法行政工作。

  解决诉求得民心。高度重视信访法治化和行政复议工作,严格执行权力责任清单制度,优化服务窗口管理,提高服务人员态度,晾晒公职人员的权力和职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每一件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获取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迈上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png

  建立多元治理机制,筑牢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坚持抓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感化、智治支撑、自治为民的举措,形成“五治”融合的良好局面,筑牢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政治引领强定力。始终把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统一领导作为工作重心,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为抓手,县成立组织,配备村级片长3502人;利用片长“掌上通”APP和村、组、片三级微信群的作用,及时为群众提供,党的政策、防汛救灾、返贫监测、矛盾调处、治安联防、护林防火、风险防控、秦岭保护等领域的便民服务;同时发挥片长、组长、林长、路长、河长的职能作用,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法治保障聚合力。始终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打通全民“学法、考法、讲法、述法、用法”五位一体学法通道和“指尖普法、车辆普法、会议普法、阵地普法、上门普法”全民普法通道,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1408名、法治带头人498名、学法用法示范户372户,切实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现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德治感化促效力。始终以“三风”建设促“德治,”以“德治”促善治,为基层治理注入精神动力。制定《镇安市民公约暨“文明有礼二十八条”》,成立村级“两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倡导村事“两办”(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服务规范的长效机制,树立文明乡风。深入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最美家庭”活动,引导村民从朴素的家风、家规、家训、家德中挖掘做人做事的道理,带头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文明家风。围绕“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传统美德,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老爱亲”等榜样评选活动,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社区)创建活动。依托党员大会、群众会、微信群,对先进典型榜样进行宣传,引导村民崇德向善,以德治正民风。

  智治支撑增动力。始终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片长掌上通APP、村、组、片微信群等便民“集中办”作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及时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伤心事。持续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禁毒、网络赌博、非法集资、养老诈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宣传活动,及时通过微信工作群、片长掌上通APP转发防范信息,关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和“智慧普法”APP共15万余人,切实提高群众网络诈骗识别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通过“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实现社会治理更精准、更精细、更高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自治为民激活力。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用“心”化解群众心头结工作法,开通网络绿色通道、开展面对面诉说、公开群众意见箱架起“连心桥”,为群众着想、与群众交心、为群众服务做“知心人”,开展送法行动、实施关心行动、采取暖心措施办“暖心事”,创建“阳光说事”,发挥村级调委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近两年化解疑难矛盾纠纷420余起,落实“以奖代补”案件3443件。组织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打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好“病残弱幼”人员、服务好特殊困难群体。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烦心事、揪心事、伤心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确保辖区治安稳定,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