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仍然每天背着相机、走机关、入学校、进社区、跑农村、到企业,饶有兴趣地采写新闻稿件、拍摄新闻图片,每当有“豆腐块”或照片见诸报端,总有一种充实感。在4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闻媒体的方便快捷。
1981年我在甘肃武威市84808部队服役时,就开始学写新闻报道。两年多时间,在《甘肃日报》、《人民军队》报上只发表了三篇“豆腐块”。记得第一篇上在《人民军队》报头版头条的“三营评选学习《邓小平文选》积极分子”350多字的消息,当看到第一篇稿子变成了铅字,让我激动得高兴了一个月。1983年9月,部队团政治处表彰全团优秀通讯员九名,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受到了表彰,如今,那次表彰奖给的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虽然已泛黄,却仍然保存在书柜里。
1983年10月退伍后被招聘为国家干部,分配到一个边远偏僻的乡政府做武装工作,虽然生活艰苦工作忙,我仍然坚持晚上在煤油灯下写稿子。但那时山区还不通邮,写的稿子发不出去。怎么办呢?我了解到距乡政府20公里外的小集镇里有个邮电所,这个小镇上三天一个集日,乡政府附近常有乡亲们去赶集。于是每当晚上写好稿子装好信封,有集日便早早起床,站在路边等赶集人带到小镇邮电所发出。同时,还在那里订了报纸,可以随时带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好多年,时不时也有一些稿子在报刊上发表。
90年代初,我被调到一个小集镇所在地的区政府工作,山区一个区政府一般要管辖七八个乡政府,区政府所在地就有了邮电所投寄稿件方便多了。可在那时,我不仅写文字新闻稿,又学着拍起了图片新闻。区政府有一台海欧120双镜头胶卷照相机。虽然所在的区政府也通了电,但小型水电站发电量小,照明生活用户多,经常出现入户电压低,不能正常照明生活用电,对扩放照片有影响。怎么办?我找到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商量解决办法。他通过光学原理,将太阳光用折射的办法引进室内,还自制了方大机,经过反复调试改进,竟然成功了,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成功扩放出了黑白新闻照片。随后,边远山区也接上了大网电。乡政府干部的工资也开始逐年提高,我便购买了一台单反佳能照相机,就可以把抓拍到的新闻照片进行冲扩放大,并选择性地及时发往报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冲胶卷难度很大,需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显影、定影、冲洗,如果药物浓度和时间把握不好,也会出现曝光过度或不足变成废片的问题。
自从有了彩色胶卷,扩印照片就方便多了,但对边远山区来说还是比较麻烦,那时照片一般须拍完一卷36张,早上得提前起床,到公路边等待路过的客车带出胶卷到县城冲扩,第二天下午才能将照片拿到手,然后就抓紧在稿纸上写图说,装信封,再送到当地邮电局。对于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稿件,还得又通过客车带到县城,找熟人拿到县邮电局当天就能送到报社。
随着相机技术的进步,我也开始用上了数码照相机,但当时还不会用电脑,将新闻照片拍出来以后,就得求助单位青年干部通过电脑发送新闻稿件。
在我进入花甲之年退休住进县城后,仍然对新闻报道情有独钟。为了写稿方便,我就购买了电脑,请晚辈们当老师。经过夜以继日反复操作练习,终于掌握了打字、排版、收发电子邮件等方法,现在能够熟练地在网上书写文章,处理上传照片,发送稿件,发出的稿子一两天就可以见报,实在太方便了。
近几年,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现在智能化变得让人想不到的那么方便快捷,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简直使人始料未及。现在,早上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好多报纸当天的电子版,有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现场就可以进行编发到报社。
建国70多年来,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媒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写新闻报道的信心。虽然我现在年过花甲,上稿率却有增无减。近几年来,每月在中省市报刊、电台、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发表稿件都在20多篇(幅),还被《陕西农村报》、《商洛日报》等5家报刊聘为通讯员。同时,自2020年以来,先后撰写的《党啊,亲爱的妈妈》、《最让人暖心的是工会》、《电灯、电视和电话》等三篇散文分别荣获陕西省委老干部局举办的“颂光辉历程、赞辉煌成就、助追赶超越”主题征文三等奖和商洛市总工会举办的“践行初心使命争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征文一、二等奖,2022年3月还被县委评优秀通讯员。 (通讯员 辛恒卫)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