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 吾辈楷模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不敢相信,有网友留言:有些人是伟大的,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不会生老病死。

  是啊,袁老是一位伟大的人!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民以食为天,袁老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是最普通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难实现的愿望,但是袁老做到了,他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他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写到这里,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成就像袁老这样伟大的人,使其成为国之脊梁,吾辈楷模?应该是那朴素的愿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母的关系,自小就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那是袁隆平第一次见识农村果园,正是那次稍显奇妙的美丽旅行,让袁隆平决定:“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正是在校园里那一方并不大的被学校用来作为实验田的稻田,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每天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足足找了6年之久;“文革”时期遭到冲击,实验田被毁……但是,袁隆平咬牙坚持了下来,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历史性地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之后有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高,许多人学历高、能力强,但是缺乏最基本的理想信仰。为什么学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此毫无自主想法,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成为国之脊梁。还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别说理想信仰,连最基础的个人素质都欠缺,曾经在上班路上,我见到有学生掉落装在袋子里的早餐,捡都不捡,直接走人,对粮食毫无敬畏之心,对他人的劳动成果毫无尊重,这现象多么让人心寒,思细极恐。

  袁老曾在采访里说,“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我的父母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母亲常说,她小时候见到有的人饿的不行了,直接从别人手里抢吃的,吃食掉到地上脏了,捡起来照样吃,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哪管干不干净。袁老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关乎国人的命脉,饭都吃不饱,哪有条件发展经济,哪有能力建设国家,哪有现在的强大祖国。正是有袁老这样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一群人克服困难、砥砺前行、不懈奋斗,才有了现在强盛的国家和美好安宁的生活。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袁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仅是粮食富足,还有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理想信念。

  人是社会中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品德、才能直接影响社会。因此理想信念不存在高尚之说,也不存在大小之分,只要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尽持之以恒地去做,改善社会、建设国家,而不是让别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就像一位长沙市民在给袁老的悼词中写到: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唯有珍惜粮食,好好吃饭,守护身边人,做好眼前事,在被需要的时候体现出价值,就是对您最大的缅怀和致敬,更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交代!

  袁老走了,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

  袁老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我要做一粒好种子,努力发芽,茁壮成长。

  吾辈脊梁,国士无双。

  致敬袁隆平院士,袁老一路走好!

  (宝鸡市渭滨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梁爽)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