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意

     不能打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意  培训资金对农民工来说就是一份“就业保障”,是他们在危机中再出发的一张新船票。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官员罔顾农民工的民生现实,把农民工培训资金当成了一块可以套取的肥肉。
  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各地加大了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出人意料的是,这项民生工程在有的地方却变成了少数官员和不法之徒的敛财之源。他们有的利用职务之便,随意出卖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学校的资格,以中饱私囊;有的甚至以参股的形式,直接经营培训学校,恣意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
  在这些少数官员的欺瞒和纵容下,一些毫无资历的不法培训机构登堂入室,公然上演了一出“死魂灵”的现代版——弄来农民工的身份证登记签名,随便找人糊弄几堂课,甚至荒唐到让“保安人员冒充教师上课”,然后凭借所谓的“培训登记表”,就能轻易地从有关部门按人头领取培训补贴,成就“发财之梦”。
  金融危机迫使很多农民工离开了熟悉的生产线,对他们加大培训力度是一项让农民工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现实的情况却是,农民工不但没有得到实惠,这些财政补贴却成为一些人的发财之道。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是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副厅长杨锦福,因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取得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学校成立资格、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资格、增加培训指标等提供便利,多次收受贿赂87.2万元,最终被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2年。据检方指控,行贿人只要能买通杨锦福,就可随意成立培训学校,增加培训名额。
  有数字显示,自2008年以来,贵州省共查处农民工培训系列案件150余起,涉案官员下至乡镇上至省级部门,达170余人。
  这些官员里,大多是就业培训的管理部门,掌控着资金的使用权。如此之多的地方官员能够轻而易举地把黑手伸向农民工培训资金,唾手可得,只能说明这笔资金管理的松散和失控。管理者监守自盗,和不法培训机构沆瀣一气,毫无监管可言。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日深,开工不足或者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急需获得就业和技能培训,以便增强自身能力,重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危机当头,培训资金对农民工兄弟来说就是一份“就业保障”,不亚于一份“救命钱”,是他们在危机中再出发的一张新船票。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官员罔顾农民工兄弟的民生现实和就业窘境,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农民工培训作为寻租的机会,把农民工培训资金当成了一块随意套取的肥肉。危机当头,打农民工的主意,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等于是侵占农民工的口粮和实惠。
  而一旦以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作为目的,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不少农民工也很难被培训真正眷顾,更难和就业直接挂钩。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培训班“冷冷清清的现象”。
  旨在惠及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如果继续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只会让更多的人打主意。如今,随着就业培训任务的日益加大,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如何妥善地运用好、保障好、管理好、监督好这笔培训资金,关切农民工切身利益,关切民生工程的实效,也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关部门不能简单地以指标和任务来考核农民工培训成果,要使这笔钱真正用在农民工身上,发挥作用,促进就业,还要加强必要的监管。
  同时,建立一个阳光、透明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有关部门亟待制定科学的就业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就业培训效果考核评价制度。要依据评估考核结果和反馈意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绝不能使这笔民生资金变成少数官员任意支配和垂涎的“肥肉”。

(来源:工人日报  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旭)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