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冒领养老金的行为 后果很严重!

22.jpg

  冒领养老金是指通过欺诈、隐瞒、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非法获取或继续领取本不应享有养老金待遇的行为。根据《社会保险法》《刑法》及司法实践,以下行为均会被认定为冒领养老金,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冒领养老金的典型行为

  1、隐瞒参保人死亡信息继续领取养老金  

  行为表现:参保人死亡后,家属或他人未及时向社保机构申报,继续以死者名义领取养老金。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案例:杨某某在父亲去世后隐瞒事实,冒领养老金12.2万元,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伪造劳动关系或参保材料骗取养老金  

  行为表现: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身份信息或篡改档案年龄等,达到提前领取或增加养老金的目的。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案例:焦某、苏某伪造劳动关系为80人办理养老保险,非法获利26.8万元,最终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重复领取多份养老保险待遇  

  行为表现:跨险种或跨统筹地区重复领取(如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第四十六条:个人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退回;难以一次性退回的,可以签订还款协议分期退回,也可以从其后续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或者个人账户余额中抵扣。  

  案例:王某因重复领取养老金被责令退回多领部分,逾期未履行将面临强制执行。  

  4、篡改年龄、工种等关键信息提前领取养老金  

  行为表现:通过修改档案年龄、伪造特殊工种证明等,提前享受养老金待遇。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案例:某企业职工伪造特殊工种证明提前5年退休,骗取养老金15万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5、虚构生存状态骗取养老金  

  行为表现:退休人员失踪或长期失联后,家属未申报停发待遇,继续冒领养老金。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第二十五条:个人出现国家规定的停止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情形,用人单位、待遇享受人员或者其亲属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后,应当停止发放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案例:某退休人员失踪后,其子未申报停发待遇,冒领养老金8万元,被法院判决退回并承担刑事责任。  

  二、冒领行为的法律后果  

  经济责任: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  

  信用惩戒:纳入社保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贷款等(《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刑事责任: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冒领养老金的行为一旦查实将面临严厉惩处,社保基金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任何非法侵占行为均会被依法追责。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