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刘勋工作照
王刘勋,2003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现任中铁一局四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劳动模范、中铁一局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奖证书
中国中铁劳动模范获奖证书
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获奖证书
自200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都汶高速、映汶高速公路、桃巴公路、雀儿山隧道的施工建设,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甘孜州指挥长、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他带领的管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项目部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安全标准工地,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陕西省劳动竞赛优秀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主动请缨、坚守雪域高原挑战生命极限
雀儿山,藏语为“措拉”,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主峰海拔6168米,壁立于周围十余座5500米的群峰之中,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是川藏公路北线进西藏、青海玉树的唯一通道。这里严寒缺氧,氧含量只有内地的55%,通常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317国道翻越海拔5050米的垭口段,是为“川藏第一险”,也是闻名全线的“鬼门关”。
面对如此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雀儿山隧道的修建也是困难重重,不仅面临高寒缺氧、路途遥远、物资人力匮乏等客观困难,还要克服隧道地质复杂,多次穿越破碎带,围岩级别交替变化大,坍塌、涌水、岩爆等不确定因素造成诸多施工难题。面对诸多困难,王刘勋没有退缩,主动请缨承担起了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的施工任务。
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此时的雀儿山漫天还在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总是鼓舞同伴:“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住。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为了早日建设好驻地,在前期施工作业人员少的情况下,他带领前期建点的员工们渴了喝冰水,饿了吃泡面,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驻地建设工作中。然而,在高原上建“家”,的确不易。平整场地时,大家才发现,看着坚硬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经过不懈努力,在中秋节前,项目人员“告别”住了三个多月的帐篷,“乔迁”进了新修建的5000平方米驻地。
为了能让项目员工留下来安心工作,他又积极争取硬化、绿化了场地,建成了温泉浴室、图书阅览室、卡拉OK娱乐室、台球室、篮球场等文娱场所。面对严寒,给每个宿舍购置了取暖电器。那个冬季,亘古荒芜的高原上,三层台阶式的坡地,房顶红、蓝相间的项目驻地宛如一座城堡巍然矗立其间;项目部内外悬挂的“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永攀高峰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等标语,展示着全体员工誓让天堑变通途的勇气和决心。特别是鲜艳的国旗和企业天蓝色与橘黄色的刀旗随风飘扬,给路人以昭示和希望。2012年8月22日,川高公司董事长高淳及国道317指挥部领导一行来到雀儿山隧道建设工地慰问参建员工,被中铁一局员工的士气和精神风貌所感染,赞誉道:“你们坚守在这里,就是英雄,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
巧妙应对、攻克高原施工难题
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是国道317线改建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中铁一局四公司承建隧道出口4695米线路。这是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海拔高达4270米。隧道地处高原严寒地区,具有典型的“三高三低”特点,即: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且隧道施工面临滑坡体软弱围岩、三个断层、高原长大隧道通风送氧等重要技术难题,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建设的艰辛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高原施工,氧气供给最重要。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行走,人要放缓动作。工地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5%,不然会喘不上气。机械设备也一样,动力也下降40%,缺氧使不上力。高原缺氧,工人们几班倒,身体劳累,缺氧晕倒的事情时有发生,人心极为不稳,好多人都起了下山回家的念头。王刘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不顾大雪封山冒着生命危险驱车翻越雀儿山到成都咨询、购买制氧设备。多方筹集资金270多万元在隧道口建设了制氧室、吸氧室,安装了制氧设备,配置了高压氧舱等设施。清新的氧气从制氧室里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各项目驻地的办公室,以及隧道掌子面上。制氧室的设备一小时制氧45立方,25个座位能保证两个作业班组同时吸氧的需求,工人们难受了,就拿下墙上的吸氧面罩“吸几口”,缓和一下。在隧道里劳动,需要额外供氧。他积极与有高原施工技术经验的科研单位联系,采取弥散供氧措施,通过管道将氧气一直送到掌子面,有效缓解了掌子面缺氧的状况。
2012年9月1日,隧道正式开始掘进,施工就步步惊心。最初的130多米是高原特有的地质——冰水堆积垄软弱围岩,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研究最终决定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一寸一寸地往里面抠;掌子面上涌出的水,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经过6个多月的艰难前行,总算止住了水。冬天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周围山体形状会显著变化。要把洞口撑住、不变形,是个难题。他带领技术人员试验了特殊的蛭石混凝土拌料,给洞口明洞段盖上了一层棉被,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度过了寒冬。由于地应力和地震断层的威胁,雀儿山隧道采用的各项掘进、支撑、衬护技术都是全国最高水准的,保证了隧道内排水顺畅和洞体结构稳定。
他不断改进创新隧道通风设施,带领科研团队采用“又吸又吐”的方法,在优化隧道同步平行立体交叉施工的基础上,采取以巷道式通风为主、独头压入式与巷道通风对流循环相结合的通风系统。改变传统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为主的旧观念,提出洞内粉尘尾气洞内治理的新观念,先后自行研制水幕降尘、干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通风加热器、台车辅助通风器等一大批洞内粉尘尾气治理设备措施。通过以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而且射流风机也设置成“接力”式的联合,全面“除尘清毒”。他还在掌子面附近设置了一种逃生设备——直径0.8米,长30米的钢管,从掌子面伸到仰拱及二衬段,万一出现塌方,掌子面上的工人可以从中顺利脱险。
雪域献青春、苦心经营结硕果
高原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多次穿越破碎带,围岩级别交替变化。他从项目实际出发,积极与设计单位、业主、监理有效沟通,并与项目的技术及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谋划,加大变更力度,提高二次经营效益,为企业增加利润。在项目攻克软弱围岩和断层时,他马不停蹄驱车赶到德格指挥部邀请业主及设计代表到工地检查,并连夜赶到甘孜找到总监签认,然后又赶到成都找总指挥部、设计院进行沟通交流,据理力争,星夜兼程2000多公里,最终变更近1000多万元。
他还带领科研团队围绕涌水、冻土、岩爆、供暖、高原功效、机械改良、试验革新、医疗保障、安全施工、通风供氧等方面开展了QC小组活动;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以产、学、研联动形式攻克施工难关;先后收集了58条合理化建议,形成7项QC成果,5篇科技论文。目前,项目部上报了国家级科研1项,股份公司科研1项,中铁一局工艺工法7项,为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雀儿山隧道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管理、文明施工始终名列全线前茅,是整个国道317线的标杆,四川省以及甘孜州各界领导多次到项目部检查慰问,业主也多次组织全线施工单位到雀儿山隧道观摩交流。雀儿山隧道的感人事迹和辉煌业绩也引起了中央及地方等不同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2013年8月20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等13家媒体记者到雀儿山项目部集体采访;2014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团到雀儿山隧道项目工地进行集中采访;2014年9月16日,为纪念川藏公路60周年,国家交通部组织新华社记者等5人组成采访组到雀儿山项目进行采访拍摄;2014年10月15日,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2014年网络媒体两路行”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等11家网络媒体到雀儿山隧道项目工地进行集中采访。
(杨宫印 田庆)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